新兴边地将门发展概略
长安种氏本为典型的文官家族,种世衡“曾祖存启,河南寿安令。祖仁诩,京兆长安令,赠太常博士。父昭衍,登进士第,累赠职方员外郎”[3]。家族最初主要活动于河南洛阳,直至其季父种放隐于终南山三十余年,居长安豹林谷,家族的活动空间才转移到了陕西。真宗时,种放还曾“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亦有强市者,遂至争讼,门人族属依倚恣横”[4]。后来,虽然徙居嵩山天封观侧,但“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5]。种世衡“少孤,依之,服勤左右,以力学称”[6],应该是自幼跟着种放在陕西长大,对西北山川形势等应颇为了解,其修筑青涧城的建议也体现了这一点。种世衡也借修青涧城的机会,从签书同州鄜州判官事迁内殿崇班、知城事,从文官转为武将。
据墓志记载,种世衡娶刘氏,“男八人:长曰古,文雅纯笃,养志不仕,有叔祖明逸之风;次曰诊,试将作监主簿;曰咏,同州澄城尉;曰咨,郊社斋郎;曰谔,三班奉职;皆有立。诉、记、谊三子尚幼。一女,适西头供奉官田守政”[7]。其长子种古,在世衡卒后,被录为武职,历环庆、永兴军路钤辖。种谊,熙宁初补为三班奉职。种诉和种记则没有相关的入仕记载。但从其他诸子的仕进来看,种世衡子辈中最初是文武兼有,但后期以武将为主。
种世衡的孙辈中,知名者有三人。种朴,种谔之子,“以父任右班殿直,积劳,迁至皇城使、昌州刺史,徙熙河兰会钤辖兼知河州,安抚洮西沿边公事”[8]。种师道与弟师中,均为种记之子,二人都是在抗金之战中赫赫有名的将领。种师道曾在钦宗朝任同知枢密院,种师中也在此时任河北制置副使。
种世衡曾孙辈中,仅有五人见诸史籍。种师道二子,浩为迪功郎,溪为保义郎、閤门祗候,皆已官而卒。其从子洌,承议郎;湘,知叙州,卒于任;另一从子浤,官职不详,朝廷令其奉祀师道。种师道之孙彦崇死于兵,另一孙彦崧早夭。
陇干姚氏家族起家者姚宝,好学知书,长于骑射。累立战功,获仁宗召对便殿,擢左侍禁、陇干都巡检。仁宗庆历二年(1042),他与葛怀敏同陷于西夏军队的包围,并殁于定川寨之战。“朝廷恻伤,优制赠某卫将军,厚恤其家,官诸子弟者几人。”[9]姚宝娶同郡杜氏,生三子:次子姚熙,早卒;长子姚兕与三子姚麟,兄弟二人俱有威名,关中号称“二姚”。
姚兕字武之,因父荫补为右班殿直,为环庆巡检。先后在兰浪、荔原堡、大顺城等战役中立功,神宗召入觐,“试以骑射,屡中的,赐银枪、袍带。迁为路都监,徙鄜延、泾原”[10]。后攻河州、交趾有功,又与种谊合兵讨鬼章于洮州,破六逋宗城,真拜通州团练使,卒于鄜延总管任上。
姚麟字君瑞,也曾参与河州之役,积功至皇城使,为秦凤副总管,后从李宪讨生羌,擒获冷鸡朴,转东上閤门使、英州刺史。灵州之战,因高遵裕败还,降为皇城使。元祐初,擢威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历步军司、殿前司都虞候,步军司、马军司副都指挥使,寻拜武康军节度使、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徽宗时,进殿前司都指挥使。
据《姚宝神道碑》记载:“二子以才略相继取贵仕,七孙皆用战多补官。”[11]但其孙辈中仅姚兕二子姚雄和姚古见诸史籍。姚雄字毅夫,“少勇鸷有谋,年十八即佐父征伐”[12]。金汤、荔原、安南、泸川之役,皆在军中。后又策援章楶于平夏城,解王赡邈川之围,加复州防御使。后因议弃河湟,停官,光州居住。会贺州团练使、知鄯州高永年死于敌,起为权经略熙河、安辑复新边使,累迁步军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知熙州。“熙河十八年间,更十六帅,唯雄三至,凡六年。”[13]其弟姚古,亦以边功,官至熙河经略。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姚古与种师中及折彦质、折可求等勒兵勤王。后任为河东制置使,与种师中援太原,但因失期不至,导致种师中兵败而死,姚古也遭弹劾,广州安置。
姚宝的曾孙辈中,仅姚平仲较为知名。据陆游所撰《姚平仲小传》记载:“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14]应该是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时有“小太尉”的称呼。后跟随童贯平定睦州方腊起义,“平仲功冠军”。钦宗即位,金人入侵,都城受围,平仲欲夜劫金营,失利后,“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15],直至逃入蜀中大面山,“度采药者莫能至”,才安下心来。南宋乾道、淳熙之间,方敢出山。
河西高氏,世居绥州。自宋初高文岯,“始为本州衙校,以计破叛羌逆谋,杀其爱将,卒完城以归于本朝。太宗嘉叹,委以边任,终汝州防御使,累赠定国军节度使”[16]。在他卒后,虽然因“久在石州”,而由其长子继升继领父任,但高氏家族已经散居在延安、绥德、平阳等地。
文岯第三子高继嵩,“字惟岳,以将家子,结发从戎,有志于功名。故历任未尝不在边要,而所至有威声,治状可述”[17]。先后任秦州、环州、晋州、原州等巡检,累立战功。仁宗召见,授昭州刺史、知庆州。并受到龙图阁学士王博文及韩琦、范仲淹的推荐。继嵩有八子:永信、永友、永诚、永坚、永洙、永奇、永亨、永容,均袭武职,其中永亨与从子高永能较为知名。
据《宋史·高永能传》载:“高永能字君举,世为绥州人,初伯祖文岯,举州来归,即拜团练使。已而弃之北迁,其祖文玉,独留居延川,至永能,始家青涧。”[18]永能先后参加过绥州、米脂等战役,后战死永乐城,其子世才,永坚子子通、选,永洙子逢等均在此役战殁。永能子高世亮,后为皇城使、忠州刺史,孙右班殿直昌朝为右侍禁,借职昌祚并为右班殿直,孙昌裔等继续在军中任职。永能从子洵,大观年间任皇城使、晋州兵马钤辖。
综观以上诸边地将门的发展历程,种氏由文官转化而来,自种世衡起,三世为将,经历六朝。种氏将门的重要成员几乎全凭家世而晋身[19],是其家族延嗣的特点。而且,祖孙三代基本上是在西北边疆地区出任武职。姚氏为典型的武将世家,祖孙四代多自幼便生长于军中,惯于战斗,基本上以军职在宋夏边疆征战,家族也主要依靠军功延嗣。高氏与姚氏类似,祖先事业虽不太显,但宋夏战争也使得家族有了发展的机遇,高永能一支逐渐在青涧城发展壮大。虽然高氏各支居住分散,但这并未阻碍他们在军事上的共同进取。
总而言之,虽然上述边地将门起家有早晚之分,进入边地将门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但发展过程却无大的差别。他们都是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崛起的,其家族的发展延嗣也基本与宋夏战争相始终,种氏、姚氏家族在宋末抗金的战争中还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而与之同时起家的其他将门,如狄青、郭逵等,子孙多已默默无闻了。这些边地将门世代在边疆统兵,一方面是受宋夏战争影响,另一方面,与这些家族本身的在地优势也是非常相关的。
在地优势是北宋统治者羁縻西北边疆各边圉番落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各边地将门赖以生存和长期延嗣的根基所在。但是,这种优势也随时面临威胁。失去所据之地后,家族的发展就会完全呈现另一种光景。如麟州杨氏,其家族向文官的转化即是在失去世代固守之麟州的背景下发生的。仁宗朝以来,新兴的边地将门并不具备父子世袭的特权,但他们世居边陲,根据时势需要,利用自身条件,也可以建立自己家族的地方基础。
如姚氏家族,在真宗景德年间,便已经在陇干地区进行开拓。当时正值曹玮守镇戎军,“规画于要害之地立堡寨”。而姚兕的祖父“少以武健称,其挽强中远,盖有绝于人者,故乡里皆以硬弓目之,羌戎与相遇,辄惴栗不敢校”[20],应该是当地豪强中较为尚武的家族。曹玮知其可用,便建议他:“若知六盘山西良田万顷,久陷虏疆,若能以力开拓归中原,则世为边圉将,不亦善乎!”[21]“于是,发私财募五原子弟千余人,大城陇干,遂辟其西境四十里,筑垒其傍,土人谓之姚氏堡。”[22]虽然姚兕的祖父仅得到四寨民兵巡检的差使,但却为其家族后续的发展建立了根据地,正所谓“功显名晦,必将有后”。
姚兕父姚宝,“好学知书,长于骑射,以翘(骁)勇继父任”[23]。虽然没有进一步开拓疆土、修筑城寨的活动,但姚宝在对周围番部招徕或作战的过程中,为姚氏积累了不少人脉和声誉。他曾前后降党留生羌,破烟景云等番部,功名居最。康定元年(1040)春,募死士在东沿川伏击西夏军队,“其获生口,悉留不杀,亦不自言功。由是边人叹服,而谓有阴德”[24]。而姚宝在战场上也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往往身先士卒。平日自誓之志:“凡被坚执锐者,望敌闻声,便当奋击,何暇自营顾虑,而以躯命为计乎!苟不负国家,虽死寇仇,吾得其所矣。”[25]这点似乎是姚氏的家训,在其子孙身上也多有体现。子姚兕、姚麟均战功卓著,孙姚雄、姚古,也勇鸷有谋,以边功仕进。苏颂在其神道碑中评价也颇高:“古人所谓援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者,其将军之谓乎!”[26]而这对提高姚氏家族的声望是显而易见的:“朝那故里,泾水之涘。丘坟在焉,过者必止。陇人有言,姚为壮门。功名才武,父子弟昆。定川之殿,众怀忿怨。视彼雠方,终期荡殄。请碑道旁,以警诸羌。忠义所激,人思奋扬。”[27]
通过以上诸种经营,姚氏逐渐获得了西北豪杰的广泛认同。据陆游所记,姚古之子姚平仲曾与童贯不协,而导致童贯的不悦,并因此“抑其赏”。但这并不影响姚氏家族在地方上的势力,“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28],足以看出姚氏家族在西北边疆的影响与优势所在。这种影响与在地优势,反过来又会对其家族及其成员的发展产生推动,正如《姚古昭庆军节度使加食邑实封制》中所言:“世禀山西之气,众推河右之功……系执豪酋,荡平种落,坐据襟喉之地,潜销疆场之忧。”[29]正是因为如此,姚氏才成为世代为北宋朝廷所倚重的边地将门。
高氏世为绥州人,高继嵩在番部中也享有很高威望,在其徙任原州驻泊都监兼沿边巡检使时,“先是,环州招降吐蕃酋豪数十族,闻公来,竞越境奔走,持物以献……其威惠感人心如此”[30]。其名望也使得羌人往往望风而逃,边境清肃,“民立生祠,至今奉祀不怠”。[31]其从子高永能,虽然始家青涧,但“所领多故部曲,拊之有恩惠,遇敌则身先之。下有伤者,载以己副马,故能得其死力”[32]。他也颇为边人所喜爱,远近之人喜言其事,称呼他为“老高”,“及死,边人无不痛惜”[33]。
种氏虽然自种放开始便主要活动于陕西,却并没有姚氏“开斥土境,隶我中华”的根基,也没有高氏这种亲旧部曲。种世衡作为自文臣改秩的武官,通过亲冒矢石的拼杀来博取功名也并不现实。不过,种氏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营造类似的在地优势。北宋的边防政策调整就是种氏家族建立地方基础可资利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