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在北宋强干弱枝以及抑制武将参政等政策的影响下,长期在西北边地延续的边地将门,似乎与政治的联系应较为稀疏。但实际上,相对于文职官员与文官家族,武将及其家族受到国家军政大局的影响更为深切直接。

在北宋的集权体制下,军事决策基本来自中央朝廷。职在备战戍边的武将,是政治博弈中供驱策的棋子。麟州杨氏、金明寨李氏等边地将门的盛衰生涯即是明显例证。种氏家族中,在神宗及当时主战派的支持下,种古、种谔及种谊等成为经略西夏的急先锋,从而亦成为反战派集中讨伐的对象。其起伏既取决于自身的延嗣策略,也取决于国家的边地战略与战事。

随着政治局势的动荡,边地将门也被不同程度地卷入朝廷激烈的党派纷争之中。姚雄仅因为同意放弃湟州,就被划入元祐党籍。种师道因论役法而忤蔡京意,虽然迅速改为武资,但终究也没能躲避党祸。虽然长期远在边陲,边地将门真正想从政治的纷争中抽身而出,却也并不容易。这也促使边地将门的策略逐步趋向保守。

可见,就武将而言,无论对朝政纷争采取介入或疏离的态度,都难以从根本上摆脱政治大局的左右——这一点可以说与当时的文臣颇为类似。

【注释】

[1]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第3页。

[2]雷家圣:《北宋后期的西北战争与武将势力的兴衰-以王韶、种谔家族为例》,《史学汇刊》第33期,第67-92页。

[3]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8页。

[4]脱脱:《宋史》卷四五七《种放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26页。

[5]脱脱:《宋史》卷四五七《种放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27页。

[6]脱脱:《宋史》卷四五七《种放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427页。

[7]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9页。

[8]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朴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9页。

[9]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88年,第827页。

[10]脱脱:《宋史》卷三四九《姚兕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1058页。

[11]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88年,第828页。

[12]脱脱:《宋史》卷三四九《姚雄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1059页。

[13]脱脱:《宋史》卷三四九《姚雄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1060页。

[14]陆游:《渭南文集》卷二三《姚平仲小传》,《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15]陆游:《渭南文集》卷二三《姚平仲小传》,《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16]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六《高继嵩碑》,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17]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六《高继嵩碑》,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18]脱脱:《宋史》卷三三四《高永能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25页。

[19]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第70页。

[20]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88年,第826页。

[21]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88年,第826页。

[22]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88年,第826页。

[23]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88年,第827页。

[24]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88年,第827页。

[25]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88年,第827页。

[26]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88年,第828页。

[27]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中华书局,1988年,第828页。

[28]陆游:《渭南文集》卷二三《姚平仲小传》,《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29]佚名:《宋大诏令集》卷一〇二《姚古昭庆军节度使加食邑实封制》,中华书局,1962年,第377页。

[30]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六《高继嵩碑》,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31]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六《高继嵩碑》,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32]脱脱:《宋史》卷二三四《高永能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26页。

[33]脱脱:《宋史》卷二三四《高永能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26页。

[3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〇,仁宗庆历四年六月辛卯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3624页。

[35]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3页。

[36]夏竦:《文庄集》卷一四《陈边事十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赵汝愚编,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四《上仁宗和守攻备四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97页。

[3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甲戌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3129-3130页。

[3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五月已酉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3123页。

[40]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270页。

[41]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271页。

[42]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世衡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1页。

[43]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世衡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2页。

[44]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5页。

[45]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6页。

[46]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6页。

[47]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6页。

[48]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6-357页。

[49]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世衡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2页。

[50]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下《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16页。

[51]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第80页。

[52]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5页。

[5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五,庆历二年三月壬午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3228页。

[5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五,庆历二年三月丁卯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3229页。

[55]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7页。

[56]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文正公文集》卷一五《东染院使种君墓志铭》,第357页。

[5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二月乙卯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3728页。

[58]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卷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174页。

[5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庆历四年十二月乙卯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3728页。

[60]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世衡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4页。

[61]王偁:《东都事略》卷六一《种古传》,清振鹭堂影宋刻本。

[62]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第69页。

[63]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古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4页。

[64]王偁:《东都事略》卷六一《种谊传》,清振鹭堂影宋刻本。

[65]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谊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8页。

[66]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七,靖康元年五月九日甲戌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54页。

[67]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师中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54页。

[68]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第90页。

[69]脱脱:《宋史》卷二三五《种谊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8页。

[70]脱脱:《宋史》卷二三五《种师道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50-10751页。

[71]脱脱:《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4011页。

[72]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〇《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卷九,中华书局,1989年,第176页。

[74]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栾城集》卷四三《再论熙河边事札子》,中华书局,1990年,第764页。

[75]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古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4页。

[76]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谊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9页。

[77]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谊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9页。

[78]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谔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5页。

[79]赵汝愚编,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六《上神宗论纳横山非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29页。

[80]脱脱:《宋史》卷三三六《司马光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63页。

[81]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谔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7页。

[82]郑獬:《郧溪集》卷一一《上神宗论种谔擅入西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3]郑獬:《郧溪集》卷一一《上神宗论种谔擅入西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4]赵汝愚编,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七《上神宗论种谔擅入西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32页。

[85]赵汝愚编,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七《上神宗论种谔擅入西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33页。

[86]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五七,《四部丛刊》景宋绍兴本。

[87]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谔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8页。

[88]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附录三《种谔的四次战役》,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第145-171页。

[8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八,神宗元丰六年八月甲午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8151页。

[90]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栾城集》卷四三《再论熙河边事札子(贴黄)》,中华书局,1990年,第765页。

[9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四,元丰六年三月壬戌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8049页。

[92]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第97页。

[93]脱脱:《宋史》卷四六四《高遵裕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3575页。

[94]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谔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6页。

[95]郑獬:《郧溪集》卷一一《上神宗论种谔擅入西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6]赵汝愚编,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七《上神宗论种谔擅入西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32页。

[97]赵汝愚编,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宋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七《上神宗论种谔、薛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34页。

[9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神宗熙宁三年十月甲子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5254页。

[9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熙宁四年三月庚寅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5373页。

[100]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古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45页。

[101]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纯仁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287页。

[10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四,熙宁十年八月壬午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6947页。

[103]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纯仁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285页。

[104]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卷三九《送冯梓州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278页。

[105]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卷三九《送冯梓州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278页。

[10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熙宁七年十月癸巳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6281页。

[107]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纯仁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284页。

[10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九,元丰元年四月戊戌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7080页。

[10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熙宁七年十月癸巳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6281页。

[11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四,哲宗元祐五年六月辛酉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10689页。

[1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七,哲宗绍圣四年五月己未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11564-11565页。

[112]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附录五《种朴事迹拾补》,香港:中华书局,2010年,,第184-185页。

[11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六,哲宗元符元年三月乙丑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11799页。

[11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七,哲宗元符二年十月己未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12304页。

[115]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〇,靖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辛酉条《种师道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6页。

[116]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师道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50页。

[117]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师道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50页。

[118]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六〇,靖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辛酉条《种师道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6页。

[119]脱脱:《宋史》卷三三五《种师道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0751页。

[120]脱脱:《宋史》卷三四九《姚兕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1058页。

[121]脱脱:《宋史》卷三四九《姚麟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1058页。

[122]脱脱:《宋史》卷三四九《姚麟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110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