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与子宫肌层相连,不受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功能层靠近子宫腔,受卵巢周期性变化的调节,在月经期脱落坏死。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一般分为三期,即增殖期、分泌期、月经期。
1.增殖早期 在增殖早期,子宫内膜的厚度通常不超过2mm。基底层细胞和上皮的增殖在子宫下部及子宫角处持续进行,使腔上皮在月经周期第5天时修复。此时,子宫腺上皮和基质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非常活跃。显然,这种反复的“伤口愈合”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疤痕。子宫内膜增殖早期的腺体窄、直、呈管状,由砥柱状细胞排列而成,这种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位于细胞的基底部。
2.增殖晚期 在增殖晚期,由于腺体的增生和基质细胞外基质的增加,子宫内膜增厚。接近子宫内膜表面的腺体被宽松地隔开,而在较深层的子宫内膜腺体变得更拥挤、更弯曲。随着排卵时间的临近,子宫腺上皮细胞变高,并形成假复层。
3.分泌早期 尽管在增殖期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也有分泌活性,但是仍然以排卵作为子宫内膜周期性分泌期开始的标志。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仅限于排卵后前3天内,之后很少能再观察到。在分泌早期,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核出现异染色质。腺上皮细胞开始在细胞的基底部聚集富含糖原的空泡,将细胞核推移到柱状细胞的中央。基质水肿使子宫内膜变得越来越厚。
4.分泌中期 周期中此期的特征性表现为螺旋动脉的发育。由于这些血管的增长速度比子宫内膜增厚快,所以变得越来越卷曲。子宫腺体在分泌中晚期变得弯曲。它们的分泌活性在排卵后6天达到最大,表现为细胞质中的空泡散失。
5.月经前期 月经前期的主要组织学特征包括:由基质金属蛋白酶催化的基质网的降解、基质内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白细胞的浸润、子宫内膜腺体“分泌耗竭”,此时上皮细胞的核位于基底部。颗粒淋巴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被认为是月经期来临的前兆之一,这种形态学变化包括提示细胞凋亡的核溶解和核碎裂。这些变化发生在细胞外基质降解和白细胞浸润之前。在腺上皮细胞中,分泌早期和中期形成的核仁管道系统和巨大线粒体均消失。月经形成之前,内膜萎缩,部分是由于分泌活性消失和细胞外基质降解。
6.月经期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撤退导致月经到来,标志着为获得妊娠的一次失败,需要脱落掉子宫腔面被覆的自发蜕膜化的子宫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