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胎膜未破时脐带位于胎先露部前方或一侧,称为脐带先露(presentation of umbilical cord)或隐性脐带脱垂。胎膜破裂脐带脱出于宫颈口外,降至阴道内甚至露于外阴部,称为脐带脱垂(prolapse of umbilical cord)。多发生在胎先露部尚未衔接时,如头盆不称、胎头入盆困难,或臀先露、肩先露、枕后位及复合先露等胎位异常时,因胎先露与骨盆之间有空隙脐带易于滑脱。另外,胎儿过小,羊水过多,脐带过长,脐带附着异常以及低置胎盘等均是脐带脱垂的好发因素。脐带是连接母体与胎儿之间的桥梁,一端连于胎儿腹壁脐轮,另一端与胎盘胎儿面相连。它由两条脐动脉和一条位于脐带中央的宫腔较大脐静脉组成,血管周围为华通胶,是胎儿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交换的重要通道。一旦发生脐带脱垂,不但增加剖宫产率,更主要对胎儿影响极大:发生在胎先露部尚未衔接、胎膜未破时的脐带先露,因宫缩时胎先露部下降,一过性压迫脐带导致胎心率异常,久之,可引起胎儿宫内缺氧;胎先露部已衔接、胎膜已破者,脐带受压于胎先露部与骨盆之间,快速引起胎儿缺氧,甚至胎心完全消失,其中,以头先露最严重,肩先露最轻。若脐带血液循环阻断超过7~8分钟,则胎死宫内。
(一)胎心听诊监测
临产后听胎心,耻骨联合上有明显的杂音,脐带杂音是提示脐带血流受阻的最早标志,但非唯一体征。胎膜未破,于胎动、宫缩后胎心率突然变慢,改变体位、上推胎先露部及抬高臀部后迅速恢复者,应考虑有脐带先鳐的可能。无论自然破膜或人工破膜后,胎心突然减慢,可能发生了脐带脱垂。在第二产程时胎先露下降幅度最大,也是引发脐带受压的危险期,更应密切观察胎心变化,一旦出现胎心快慢节律不均或宫缩后胎心持续减速等异常,均应及时考虑脐带因素致胎儿窘迫的潜在危险存在。而此时胎心听诊仍是最简单实用、及时有效、可靠且经济的一种监测手段。
(二)胎心电子监测
胎心电子监测是近十多年来临床应用最多的监测脐带因素致胎儿窘迫的方法,以其能够实时反映脐带受压时胎心的瞬时变化为特征,且反应灵敏。在持续监护过程中,如果频繁出现胎心变异减速,且胎心率基线变异小,但减速持续时间短暂且恢复快,氧气吸入无明显改善,改变体位后有好转,提示脐带受压,可能有隐性脐带脱垂;若破膜后突然出现重度减速(胎心常低于70次/min),考虑脐带脱垂发生,胎心宫缩监护(CST或OCT)监测,宫缩时脐带受压引起的典型可变减速(VD)波形特点:先是脐静脉受压使胎儿血容量减少,通过压力感受器调节使胎心在减速前可有一短暂加速,随后当脐动脉受压,通过压力及化学感受器双重调节产生胎心减速;当脐带压力缓解时,又是脐静脉梗阻解除滞后于脐动脉,产生一个恢复胎心基线率前的又1次胎心加速;重度VD胎心减速最低可≤70次/min,持续≥60秒。其他不典型的VD可表现为减速与宫缩无固定联系,变异波形不定可表现为W型、K型、U型等,可发生延长减速(超过60~90秒,但﹤15分钟的减速)或心动过缓(﹥15分钟的减速)。合并晚期减速,多提示胎儿预后危急。但使脐带受压的因素很多,应动态监测并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三)阴道检查
适用于产程中胎心突然减慢或不规则及肛门指诊可疑脐带脱垂时,及时改行阴道检查若触及前羊水囊内或宫颈外口处有搏动条索状物即可确诊。但无搏动时也不能完全排除脐带血肿、囊肿脱垂甚至脐带脱垂后完全受压、血流中断或已胎死宫内的可能,需进一步结合胎心等其他临床检查诊断,包括产后脐带检查。
(四)超声检查
B超诊断对脐带异常很有意义,彩色多普勒或阴道探头检查更为清楚。脐带先露者,脐带位于胎头与宫颈内口之间的羊水暗区内,B超容易诊断,且部分病例经产科采取干预措施脐带位置可恢复正常。而隐性脐带脱垂者因脐带周围无足够的羊水衬托,B超诊断相对困难,且须与脐带绕颈鉴别。前者脐带回声位于胎儿耳部及以上水平,呈团状多条索样回声;后者则可于胎儿颈项部见到脐带横断面,呈圆形低回声,中间可见“=”样强回声,转动探头可见到脐带长轴断面,仔细观察,可以鉴别。而显性脐带脱垂则多为破水后脐带娩出于宫颈或阴道外,超声诊断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