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的调节

第五节 月经周期的调节

正常妇女生殖功能包括周期性卵泡发育、排卵和内膜变化,后者为可能发生在本周期的妊娠着床做准备。这种规律的排卵周期是通过对下丘脑、垂体和卵巢发出的刺激和抑制信号进行功能精确和即时的整合而达到的(图1-2)。

图1-2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月经周期的调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支配。卵巢功能受垂体控制,而垂体的功能又受下丘脑的调节,下丘脑又接受大脑皮质的支配。但卵巢所产生的激素还可以反过来影响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即反馈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及这些器官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下,卵巢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内、外因素的刺激均能影响这些相互协调的作用。子宫内膜之所以有周期性变化,是受卵巢激素的影响而产生周期性变化。生殖系统通过下面这种经典的内分泌模式发挥功能,由下丘脑向垂体门脉系统脉冲式地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所启动。GnRH调节FSH和LH在垂体前叶的合成和随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FSH和LH刺激卵巢卵泡的发育、排卵和黄体形成。生殖系统的神经、内分泌控制需要促性腺激素的脉冲式分泌并释放入垂体门脉系统,刺激促性腺细胞合成与分泌LH和FSH。接下来,促性腺激素刺激卵泡发育和性腺甾体激素或肽类的分泌;后者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在月经中期,雌二醇水平升高的正反馈作用产生排卵前促性腺激素峰值。这个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卵巢甾体激素和抑制素对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或是直接作用于垂体水平,或是通过改变GnRH分泌的幅度和频率来实现。FSH分泌的负反馈约束对于人类生殖周期独特的单个成熟卵细胞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除了负反馈控制,月经周期在内分泌系统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依赖雌激素-正反馈产生排卵前的LH峰,后者对排卵是基本要素。

月经周期的卵泡期始于月经第一天,包括多个卵泡的募集、优势卵泡的出现和内膜的增殖,在排卵前LH高峰出现日结束。黄体期,始于LH高峰出现后,以黄体形成、分泌黄体酮为特征,并协调内膜的一系列改变为着床做准备,若未发生妊娠,内膜将随着黄体的萎缩失去血供,发生脱落。E2对下丘脑产生两种不同的反馈作用,即负反馈和正反馈作用。随卵泡的发育,其产生的E2反馈作用于下丘脑抑制GnRH的释放从而实现对促性腺激素脉冲分泌的抑制作用即负反馈作用。随着卵泡发育成熟,当E2的分泌达到阈值(250~450pg/mL),并维持达2天时,E2就可发挥正反馈作用,刺激LH和FSH分泌出现高峰。一旦达到域值,促性腺激素分泌的高峰就不受E2浓度是否进一步增高所影响。

在黄体期,高浓度的P对促性腺激素的脉冲分泌产生抑制作用。黄体失去促性腺激素的支持而萎缩,由其产生的两种卵巢激素也随之减少。子宫内膜因失去卵巢性激素的支持而萎缩、坏死、出血、剥脱,促成月经来潮。在卵巢性激素减少的同时,解除了对下丘脑的抑制,下丘脑得以再度分泌有关释放激素,于是又开始另一个新的周期。如此反复循环,使月经能按期来潮(图1-3)。

图1-3 雌、孕激素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