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纵观
产科DIC一旦发生应尽快处理,以防延误最佳抢救时机而造成严重后果。积极治疗原发病,阻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是预防和终止DIC的关键。去除病因能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血液循环,阻断DIC的进一步发展。稽留流产、死胎应尽快清宫;重型羊水栓塞或胎盘早剥应尽快行剖宫产术,必要时切除子宫,以阻断促凝物质(胎盘绒毛、羊水等)继续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产前DIC应尽快结束分娩,如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应尽快剖宫产结束分娩。如产后出血不止,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及时果断行子宫切除。纠正引起DIC的诱因如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改善缺氧状态,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DIC时体内凝血因子大量消耗,故应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是抢救DIC的重要措施。补充凝血因子可输入新鲜全血,血小板,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在治疗DIC的同时,要密切监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及时行床边胸片、心电图、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保持心、肺、肝、肾、脑等功能。一旦发生MODS,应及时与ICU联合治疗。
产科DIC多数发生于分娩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休克。休克与DIC可互为因果,DIC诊断明确时多数已进入消耗性低凝期,甚至纤溶亢进期,此时如已去除DIC诱因,治疗的关键为止血及抗休克,纠正缺氧、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补充新鲜全血和血浆凝血因子、输冰冻血浆、清蛋白,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抗纤溶药物。给予大量皮质激素,并给氨茶碱、阿托品解除支气管痉挛,加压给氧,多巴胺及间羟胺升压。改善微循环灌流量是防治DIC的先决条件。补充全血、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乳酸钠溶液能有效增加血容量,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黏度,促使凝聚的血小板和红细胞离散。及时输入新鲜全血、冰冻血浆、清蛋白是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容量首选和最有效的措施,既可补充大量消耗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能迅速补充血容量达到抗休克的目的,输新鲜血和冰冻血浆最好使用3天以内的新鲜血,根据实验室检查补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和凝血酶原复合物。输入血浆在减少容积输入的同时,还能避免红细胞破坏产生红细胞素等促凝物质入血,在出血仍不能控制时,可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抗纤溶药物,多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出血。由于DIC发生的纤溶为继发性纤溶,常与微血栓形成同时存在,可消耗纤维蛋白,这是对机体的一种生理保护反应,所以不宜过早使用抗纤溶药物。在改善微循环、积极输血的同时静脉输注纤维蛋白原,首先静脉使用纤维蛋白原1~2g,用药后15~30分钟见到凝血块,出血渐减少。若无凝血块,再重复使用,每次递增0.5~1g,总量可达4g。产科DIC多为急性失血引起,病情发展迅速,高凝期往往不明显而迅速进入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因此在血液不凝固阶段补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至关重要。目前对于产科DIC时是否应用肝素治疗尚存在争论,主张使用肝素的理由是血管内高凝状态与继发性纤溶同时存在,肝素可以阻断凝血因子的进一步消耗,降低DIC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强调肝素是一切DIC患者的首选治疗,而且应早用、足量、维持足够长时间。主张不使用的理由是肝素虽为强有力的抗凝剂,但对血管内已形成的血栓不起作用,肝素的抗凝作用有赖于抗凝血酶Ⅲ(AT-Ⅲ)的介入。DIC时,AT-Ⅲ血浆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当下降超过正常的60%时,肝素的抗凝作用明显减弱。其次,DIC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动态观察及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方能做出诊断,而实验室指标受不同试剂、方法等因素影响,其结果均有差异。3P试验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差,早、晚期都可阴性,阳性时已是显性DIC。
诊断方法中又缺乏判断是凝血占优势还是纤溶占优势的指标,这种判断对确定治疗方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再次,在具有对照组的临床实验中并未证明肝素对急性DIC患者的有利作用。因此,认为DIC的主要死亡原因不是血管内凝血,肝素在抑制微血栓形成的同时,还抑制损伤血管,造成损伤血管无法止血,导致DIC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