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纵观
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通过阻塞肺小血管,引起变态反应并导致凝血机制异常,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因此,羊水栓塞患者主要死于呼吸循环衰竭,其次是难以控制的凝血功能障碍,因此应围绕以上两个关键问题展开积极而有效治疗。
(一)纠正呼吸循环衰竭
羊水内有形物质,如胎儿毳毛、胎脂、胎粪、角化上皮细胞等直接形成栓子,经肺动脉进入肺循环,阻塞小血管并刺激血小板和肺间质细胞释放白三烯、PGF2 α和5-羟色胺使肺小血管痉挛;同时羊水有形物质激活凝血过程,使肺毛细血管内形成弥散性血栓,进一步阻塞肺小血管。肺小血管阻塞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引起支气管痉挛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加,使肺通气、换气量减少,肺小血管阻塞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导致急性右心衰竭,继而呼吸循环功能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因此,遇有呼吸困难或青紫者,立即正压给氧,改善肺泡毛细血管缺氧状态,预防肺水肿以减轻心肌负担。昏迷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通过人工呼吸,保证氧气的有效供应。同时,应用盐酸罂粟碱、阿托品、氨茶碱等解痉药物,以减轻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肺血管及支气管痉挛,缓解肺动脉高压。为保护心肌及预防心力衰竭,除用冠状动脉扩张剂外,应及早使用强心剂。
(二)抗过敏性休克
羊水有形物质成为致敏原作用于母体,引起Ⅰ型变态反应,导致过敏性休克。多在羊水栓塞后立即出现血压骤降甚至消失,休克后方有心肺功能衰竭表现。故应及早使用大剂量抗过敏药物,解除痉挛,改进及稳定溶酶体,保护细胞。并可根据病情重复使用。纠正休克除补足血容量外,应用升压药物多巴胺和间羟胺,增加心肌收缩及心输出量,使血压上升,同时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尤其是肾血流量,此为治疗低血容量休克伴有。肾功能不全、心排量降低患者的首选药物(血容量补足基础上使用)。抗休克的原则为维持动脉收缩压﹥90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90%,动脉血氧分压﹥60mmHg,尿量≥25mL/h,预防肺水肿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抗休克同时纠正酸中毒,有利于纠正休克及电解质紊乱。另外,尽快行中心静脉压测定,以了解血容量的情况,调整液体输入量,同时可抽血监测有关DIC的化验诊断指标,以及了解有无羊水有形成分。一般以颈内静脉下端穿刺插管较好。
(三)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妊娠时母血呈高凝状态,羊水中含多量促凝物质,进入母血后易在血管内产生大量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发生DIC时,由于大量凝血物质消耗和纤溶系统激活,产妇血液系统由高凝状态迅速转变为纤溶亢进,血液不凝固,极易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及失血性休克。改善微循环的灌流量是防治DIC的先决条件。适当补充复方乳酸钠液、全血和中分子右旋糖酐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虽然扩容疏通微循环效果好,但有诱发出血倾向),增加血容量,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促使凝聚的血小板、红细胞疏散。肝素是常用而有效的抗凝剂,但对已形成的微血栓无效。国内外一致主张,羊水栓塞患者尽快应用肝素,于症状发作后10分钟内应用效果最好。并经文献统计,羊水栓塞DIC及时应用肝素增高存活率。另外,在消耗性低凝血期补充凝血因子,如输新鲜血和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当DIC出血不止,纤维蛋白原下降至1.25~lg/L时)、血小板(血小板降至50×109/L,出血明显加剧时)等,除补充血容量,还能补充DIC时消耗的多种凝血因子。并可在肝素化的基础上使用抗纤溶药物。
(四)防治急性肾衰竭
由于休克和DIC,肾血液灌注量减少,肾脏微血管缺血,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出现肾功能障碍和衰竭。羊水栓塞的患者经过积极抢救,度过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危险期后,常会进入肾衰少尿期。如休克期后血压已上升、血容量已补足,尿量仍少于400mL/d或30mL/h,应使用利尿剂。若用药后尿量仍不增加,表示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应按肾衰治疗原则处理,及早行血液透析。羊水栓塞患者往往出现尿毒症,故在一开始抢救过程中就应随时记录尿量,为后阶段治疗提供依据,争取最后抢救成功。
羊水栓塞患者,原则上应先改善母体呼吸循环功能,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待病情稳定后,立即终止妊娠。否则,病因不除,病情仍有恶化可能。另外,羊水栓塞患者,由于休克、出血、组织缺氧等,使患者机体免疫力迅速下降,同时存在一定感染因素,故应正确使用抗生素(对肾功能无影响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霉素类等),以预防肺部以及宫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