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道脱落细胞在妇科肿瘤诊断上的应用

五、生殖道脱落细胞在妇科肿瘤诊断上的应用

(一)癌细胞特征

主要表现在细胞核、细胞及细胞间关系的改变。

1.细胞核的改变 表现为核增大,核浆比例失常;核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核深染且深浅不一;核膜明显增厚、不规则,染色质分布不均,颗粒变粗或凝聚成团;因核分裂异常,可见双核及多核;核畸形,如分叶、出芽、核边内凹等不规则形态;核仁增大变多以及出现畸形裸核。

2.细胞改变 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胞浆减少,染色较浓,若变性则内有空泡或出现畸形。

3.细胞间关系改变 癌细胞可单独或成群出现,排列紊乱。早期癌涂片背景干净清晰,晚期癌涂片背景较脏,见成片坏死细胞、红细胞及白细胞等。

(二)宫颈/阴道细胞学诊断的报告形式

主要为分级诊断及描述性诊断两种。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仍采用分级诊断,临床常用巴氏5级分类法。

1.巴氏分类法 具体如下。

(1)阴道细胞学诊断标准

①巴氏Ⅰ级:正常。为正常阴道细胞涂片。

②巴氏Ⅱ级:炎症。细胞核普遍增大,淡染或有双核,也可见核周晕或胞浆内空泡。一般属良性改变或炎症。临床分为ⅡA及ⅡB。ⅡB是指个别细胞核异质明显,但又不支持恶性;其余为ⅡA。

③巴氏Ⅲ级:可疑癌。主要是核异质,表现为核大深染,核形不规则或双核。对不典型细胞,性质尚难肯定。

④巴氏Ⅳ级:高度可疑癌。细胞有恶性特征,但在涂片中恶性细胞较少。

⑤巴氏Ⅴ级:癌。具有典型的多量癌细胞。

(2)巴氏分级法的缺点

①以级别来表示细胞学改变的程度易造成假象,似乎每个级别之间有严格的区别,使临床医生仅根据分类级别来处理患者,实际上Ⅰ、Ⅱ、Ⅲ、Ⅳ级之间的区别并无严格的客观标准,主观因素较多。

②对癌前病变也无明确规定,可疑癌是指可疑浸润癌还是CIN不明确,不典型细胞全部作为良性细胞学改变也欠妥,因为偶然也见到CIN Ⅰ伴微小浸润癌的病例。

③未能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名词相对应,也未包括非癌的诊断。因此巴氏分级法正逐步被新的分类法所取代。

2.TBS分类法及其描述性诊断内容 为了使妇科生殖道细胞学的诊断报告与组织病理学术语一致,使细胞学报告与临床处理密切结合,1988年美国制定宫颈/阴道细胞学TBS(the Bethesda system)命名系统。国际癌症协会于1991年对宫颈/阴道细胞学的诊断报告正式采用了TBS分类法。TBS分类法改良了以下三方面:将涂片制作的质量作为细胞学检查结果报告的一部分;对病变的必要描述;给予细胞病理学诊断并提出治疗建议。这些改良加强了细胞病理学医师与妇科医师间的沟通。TBS描述性诊断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感染

①原虫:滴虫或阿米巴原虫阴道炎。

②细菌:a.球杆菌占优势,发现线索细胞,提示细菌性阴道炎。b.杆菌形态提示放线菌感染。c.衣原体感染:形态提示衣原体感染,建议临床进一步证实。d.其他。

③真菌:a.形态提示念珠菌感染。b.形态提示纤毛菌(真菌样菌)。c.其他。

④病毒:a.形态提示疱疹病毒感染。b.形态提示巨细胞病毒感染。c.形态提示HPV感染(HPV感染包括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应建议临床进一步证实)。d.其他。

(2)反应性细胞的改变:①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改变(包括化生细胞)。②细胞对损伤(包括活组织检查、激光、冷冻和电灼治疗等)的反应性改变。③细胞对放疗和化疗的反应性改变。④宫内节育器(IUD)引起上皮细胞的反应性改变。⑤萎缩性阴道炎。⑥激素治疗的反应性改变。⑦其他。前3种情况下亦可出现修复细胞或不典型修复细胞。

(3)鳞状上皮细胞异常:①不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②鳞状上皮细胞轻度不典型增生(LSIL),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③鳞状上皮细胞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Ⅱ,④鳞状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HSIL),CIN Ⅲ。⑤可疑鳞癌细胞。⑥肯定癌细胞,若能明确组织类型,则按下述报告:角化型鳞癌;非角化型鳞癌;小细胞型鳞癌。

(4)腺上皮细胞异常:①子宫内膜细胞团-基质球。②子宫内膜基质细胞。③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宫颈管柱状上皮细胞。④宫颈管柱状上皮细胞轻度不典型增生。⑤宫颈管柱状上皮细胞重度不典型增生。⑥可疑腺癌细胞。⑦腺癌细胞(高分子腺癌或低分化腺癌)。若可能,则判断来源:颈管、子宫内膜或子宫外。

(5)不能分类的癌细胞。

(6)其他恶性肿瘤细胞。

(7)激素水平的评估(阴道涂片)。TBS报告方式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不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即既不能诊断为感染、炎症、反应性改变,也不能诊断为癌前病变和恶变的鳞状上皮细胞。ASCUS包括不典型化生细胞、不典型修复细胞、与萎缩有关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角化不良细胞以及诊断HPV证据不足,又不除外者。ASCUS术语因不同的细胞病理学家可能标准亦不够一致,但其诊断比例不应超过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2~3倍。TBS报告方式要求诊断ASCUS,指出可能为炎症等反应性或可能为癌前病变,并同时提出建议。若与炎症、刺激、宫内节育器等反应性有关者,应于3~6个月复查;若可能有癌前病变或癌存在,但异常细胞程度不够诊断标准者,应行阴道镜活检。

(三)PAPNET电脑涂片系统

近年来,PAPNET电脑涂片系统,即计算机辅助细胞检测系统(computer-assisted cytology test,CCT),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PAPNET电脑涂片系统装置包括三部分,即自动涂片系统、存储识别系统和打印系统,是利用电脑及神经网络软件对涂片进行自动扫描、读片、自动筛查,最后由细胞学专职人员做出最后诊断的一种新技术,其原理是基于神经网络系统在自动细胞学检测这一领域的运用。

PAPNET可通过经验来鉴别正常与不正常的巴氏涂片。具体步骤为:在检测中心,经过上机处理的细胞涂片每百张装入片盒送入计算机房;计算机先将涂片分为3000~5000个区域不等,再对涂片上30万~50万个细胞按区域进行扫描,最后筛选出128个最可疑细胞通过数字照相机进行自动对焦录制到光盘上,整个过程需8~10分钟;然后将光盘送往中间细胞室,经过一套与检测中心配套的专业高分辨率解像设备,由细胞学家复验。如有异议或不明确图像,可在显示器帮助下,显微镜自动找到所需观察位置,细胞学家再用肉眼观察核实。最后,采用1991年TBS分类法做出诊断报告及治疗意见,并附有阳性图片供临床医生参考。PAPNET方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准确性,并能克服直接显微镜下读片因视觉疲劳造成的漏诊,省时省力,适用于大量人工涂片检测的筛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