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五、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婴幼儿阴道炎(infantile vaginitis)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多合并外阴炎,主要是与婴幼儿局部解剖特点有关,其外阴发育差,不能遮盖尿道口及阴道前庭,细菌容易侵入,易发生阴道炎;婴幼儿阴道环境与成人不同,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乳酸菌为非优势菌,局部抵抗力低下,易受细菌感染;另外,婴幼儿外阴不清洁,大小便易污染。因此婴幼儿容易患阴道炎、外阴炎。临床表现主要为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外阴瘙痒,局部红肿等。近年来,随着性病传播的增多,婴幼儿阴道炎不断增多,已成为临床医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幼女外阴阴道特点

1.外阴特点 婴幼儿大阴唇尚未发育完全,皮下脂肪薄,不能完全覆盖阴道、尿道,因此容易受外来细菌的侵犯。

2.阴道特点 女婴的子宫腺体和阴道上皮在出生后2周内由于胎儿时期受母体胎盘所分泌的大量雌激素的影响,体内仍然存在雌激素的影响,出生后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不断下降会有少量的白色黏稠的分泌物自阴道流出,有时可见到少量的血性分泌物流出,这些均为正常现象,此时阴道分泌物呈酸性(pH约为5.5),阴道尚有自净作用。随着体内雌激素逐渐被代谢,阴道上皮失去了雌激素的影响,阴道黏膜变薄,上皮内糖原减少,阴道的pH上升为6~8,分泌物逐渐减少,自净作用明显减弱。此时阴道内的益生菌—乳酸杆菌极少,而其他致病菌较多,致病菌作用于抵抗力较弱或受损的外阴、阴道时,极易产生婴幼儿阴道炎及外阴炎。

(二)病因

1.婴幼儿卫生习惯不良:外阴部不清洁、穿开裆裤随地乱坐、大便擦拭方向不对等都可能引起病原微生物侵入抵抗力低的外阴及阴道,导致外阴或阴道炎。

2.婴儿的尿布更换不及时,大小便刺激外阴,容易引起外阴感染。

3.婴幼儿肛门处有蛲虫感染时,患儿因瘙痒而手挠将蛲虫污染外阴、阴道引起感染。

4.婴幼儿出于好奇,可将花生米、扣子、糖块、橡皮等异物置入阴道内,引起继发感染。

5.患有足癣或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家长将自己的衣物与婴幼儿的衣裤一起清洗,而引起因污染而传播导致感染。也可能在公共场所,因为浴池、浴具、游泳池等间接传播引起感染,但发生率相对较低。

(三)病原体

对75例有临床症状(尿频、尿急、分泌物多)的婴幼儿的外阴分泌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结果显示:革兰阴性双球菌6例,念珠菌7例,5例未检出细菌,14例检出革兰阳性球菌,43例检出了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混合感染。此临床研究证实婴幼儿阴道炎多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非特异性感染则绝大多数为大肠埃希菌属感染。此外,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也都为较常见的病原体,而假丝酵母菌、淋病奈瑟菌、滴虫引起的婴幼儿阴道炎虽有上升趋势,但仅占一小部分。

婴幼儿卵巢尚未分泌雌激素,也未接受过雌激素治疗,所以阴道pH较高,不适合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婴幼儿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生率较低。滴虫主要是通过浴池、浴具、游泳池等间接传播。虽然滴虫在体外环境中的生活能力很强,既耐寒又耐热,在洗衣服的肥皂水中也能生存,传染力很强,但由于女童的阴道呈碱性,所以不容易感染。

随着性病发病率的升高,婴幼儿淋球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婴幼儿没有性接触史,因此其发病多与父母患病有关。

(四)临床表现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的主要症状是外阴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并伴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婴幼儿往往不能明确诉说症状,常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用手指搔抓外阴,通过手指抓伤可使感染进一步扩散。当伴有泌尿道感染时,会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婴幼儿的外阴、阴道炎在急性期若被父母疏忽或因症状轻微未予治疗,病变加重则外阴表面可出现由感染所致的溃疡,可造成小阴唇相互粘连。粘连处往往留有小孔,排尿时尿液经小孔流出,会出现尿流变细、分道或尿不成线等。如果阴道炎长期存在,患儿阴道粘连、严重者甚至造成阴道闭锁影响日后的经血流出,给女童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若为阴道异物引起的阴道炎,可引起阴道分泌物持续增多,且为脓血性、有臭味;若为蛲虫所致的阴道炎,婴幼儿会感到外阴及肛门处奇痒,阴道流出多量稀薄的、黄色脓性分泌物。

(五)诊断

由于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主动配合医生,因此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采集病史时需细心询问患儿母亲及保育人员,检查时手法要轻柔,设法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以获得满意的检查结果。个别情况下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对患儿进行检查。

1.外阴检查 用示指、中指轻轻分开大阴唇,仔细观察外阴、阴道及前庭处。用棉拭子或吸管取阴道分泌物查找阴道毛滴虫、假丝酵母菌或涂片染色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体,必要时作细菌培养。

2.必要时行阴道窥镜检查 可用宫腔镜、支气管镜或鼻镜作为阴道窥器,清楚地了解阴道及宫颈的情况,检查阴道黏膜上皮及分泌物的性状。应同时用棉棒取阴道分泌物作涂片染色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如果阴道内有异物,可在直视下取出异物。

3.直肠腹部双合诊 用右手示指或小指伸入患儿的肛门,与腹部双手配合触摸阴道内有无异物、子宫大小及了解盆腔情况。另外进行肛诊时可协助取阴道分泌物,将伸入直肠的手指向前外方挤压阴道后壁,使阴道分泌物流出,涂片送检。

(六)治疗

患儿就诊时多以外阴炎合并阴道炎居多,应同时治疗。

1.局部处理

(1)发病初期一般仅为外阴炎,外涂抗生素软膏即可。如不及时治疗,则易上行感染至阴道,此时只单纯外阴治疗效果较差,必要时加用口服抗生素。反复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者应排除阴道异物。有报道应用橡皮导尿管插入阴道注入敏感抗生素作阴道冲洗,一方面可探知阴道内有无异物;另一方面如果阴道内有细小异物可将其冲出。

(2)小阴唇粘连可发生在上、中、下各段或呈不规则,粘连中间有一透明线,如果粘连面积小则多无症状。粘连严重则可导致尿液和分泌物积聚,常伴尿线方向改变、排尿疼痛和反复发作的外阴阴道炎。轻度粘连者可应用雌激素软膏外用,每日一次,2~4周后粘连可自然分离。中、重度粘连应进行小阴唇分离术,消毒外阴后轻轻分开,暴露粘连的小阴唇,以棉签向两侧分离,由浅入深,逐渐暴露阴道口及尿道口(可能会有少量出血),然后以碘伏棉球消毒分离后的创面,并涂以红霉素软膏及雌激素软膏,每日一次。术后尽量保持患儿外阴清洁,每日坐浴1~2次,连续1~2周,多可治愈。

(3)如有异物应尽早取出,可用肛门推移法或鼻内镜取出,若治疗效果不满意,可行宫腔镜下异物取出术,宫腔镜下取出异物较其他方法更加诊断明确、操作准确、成功率高。儿童期处女膜孔直径4~7mm,而宫腔检查镜直径3.5~5mm,加以麻醉的应用,可使宫腔镜进出不损伤处女膜,但家属的知情同意是必不可少的。

(4)外阴炎及小阴唇粘连的复发率高,应指导婴幼儿母亲正确清洗外阴方法,清洗方向应由前向后,不可用力擦洗,以免损伤皮肤及黏膜。清洗外阴时尚应观察有无外阴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并及时给予治疗,以免延误治疗导致阴道炎和小阴唇再次粘连。

2.药物治疗 根据检查及化验结果针对病原体选择相应的抗生素口服及外用。

(1)细菌性阴道炎在儿童的阴道炎中最常见的是细菌性阴道炎,正常儿童阴道内的菌群有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等,当抵抗力下降或外来致病菌入侵而感染时,致正常菌群失调,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繁殖,阴道炎症发生。治疗原则以抗厌氧菌药物为主,可给予甲硝唑15 mg/kg,2~3次/日,口服,共7日,或克林霉素5~10mg/kg,2次/日,口服,连用7日。局部可涂抹克林霉素软膏或甲硝唑凝胶,每晚1次,连用7日。治愈率可达95%左右。

(2)滴虫性阴道炎:主要表现为外阴奇痒,阴道分泌物灰黄、稀薄、有泡沫、有臭味。阴道及外阴充血、水肿。以甲硝唑治疗为首选,可口服甲硝唑或替硝唑片剂,连服5~7日,每天清洗外阴,局部可涂抹甲硝唑凝胶。

(3)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往往为幼托或家长间接传播,表现为慢性迁延不愈的浆液性黄白色阴道分泌物增多和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可给予口服红霉素,每日50mg/kg,3~4次/日,或阿奇霉素5~10mg/kg,2次/日,连用10~14日,严重者可于服药同时给予药液冲洗外阴及阴道。

(4)念珠菌性阴道炎:主要表现为外阴奇痒,阴道分泌物增多和烧灼感,阴道黏膜充血、糜烂。白带呈豆渣样浑浊,外阴皮肤有抓痕及损伤。诊断明确后即刻停止应用任何抗生素,并给予口服维生素B,制霉菌素片剂或两性霉素B,5~7日,或氟康唑3~6mg/kg,1次/日,连用3天。每日以清水洗外阴,可将达克宁霜、制霉菌素悬浮液或0.1%两性霉素B水溶液抹涂在阴道外口及阴唇内侧,2~3次/日,连用7~10天,每月巩固治疗7日,共2~3个月。

(七)预防

对于婴幼儿外阴阴道炎,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1.注意保持婴儿外阴清洁和干燥。小婴儿使用尿布,最好选择柔软、透气好的纯棉制品,少用或不用“尿不湿”;大小便后要及时更换尿布,每天坚持清洗外阴,擦洗时要注意自上而下拭净尿道口、阴道口及肛门周围,并轻轻拭干阴唇及皮肤皱褶处;皮肤如有皲裂,应涂擦无刺激性的油膏,最后在外阴及腹股沟处搽少量爽身粉,以保持局部干燥。应避免过多粉剂进入阴道引起对阴道黏膜的刺激。

2.尽早穿封裆裤,尽量不让孩子在地板上坐卧;衣服要柔软、宽松、舒适,少穿或不穿紧身裤、高筒袜等。

3.要重视大小便后的清洁,特别是小便后,应用质量有保证的柔软的卫生纸拭擦尿道口及周围。注意小便的姿势,避免由前向后流入阴道。大便后应用清洁的卫生纸,由前方向后方擦拭,以免将粪渣拭进阴道内。

4.婴幼儿的浴盆、毛巾等生活物品要固定,专人专用,避免与其他人或成人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