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一)流行病学
70%~75%的妇女一生至少感染一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40%~45%的女性经历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不超过10%的成年女性感染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n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VVC)。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已成为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病的最常见的阴道感染。在美国,根据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处方统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率上升1倍。无症状妇女下生殖道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为20%,有症状妇女下生殖道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为29.8%。在妇科门诊有症状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率为15%~30%。孕妇VVC检出率为9.4%~18.5%,其中有症状的VVC检出率为6.6%。
(二)微生物学
从阴道分离的假丝酵母菌中,85%~90%白假丝酵母菌。其他非白假丝酵母菌包括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等。从临床上不能区分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而非白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反应不同于白假丝酵母菌。近年来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中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有上升趋势。剂量不足、疗程不够的抗真菌治疗和非处方药的广泛应用可能与非白假丝酵母菌比例上升有关。
(三)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素
1.黏附 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繁殖前,首先要黏附于阴道黏膜上皮细胞。白假丝酵母菌较非白假丝酵母菌更易黏附于阴道黏膜上皮细胞,但不同个体的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对假丝酵母菌的黏附性存在差异。假丝酵母菌细胞壁存在黏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血浆蛋白和细胞外基质的相关受体。
2.出芽 假丝酵母菌出芽加速其繁殖和组织侵犯性。假丝酵母菌非出芽突变株不能引起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增加出芽因素可引起症状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抑制出芽因素可阻止无症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向有症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展。
3.释放侵袭性酶 主要包括磷脂酶、蛋白水解酶和脂肪酶等,是假丝酵母菌的重要毒力因子。这些酶类不仅能发挥营养作用,还能造成组织损伤,利于致病菌在人体内的播散、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大大增强菌株的致病性。从有症状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分泌物中可检出致病性假丝酵母菌分泌的天冬氮酸蛋白酶,而无症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者无此酶检出。这些蛋白溶解酶及其多种酶解产物破坏能够削弱假丝酵母菌繁殖和入侵的游离与结合蛋白。有症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内的白假丝酵母菌菌株分泌的蛋白水解酶水平高于无症状者。控制蛋白酶产生的基因已被确定。
4.产生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如支酶黏素)在抑制趋化和吞噬细胞活动或抑制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者的阴道分泌物中可检出支酶黏素。
5.假丝酵母菌的表型转化 一些外源性因素如温度和其他未知因子可促进假丝酵母菌的表型转化。表型转换是真菌入侵人体时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能力之一,具有可逆性和遗传性。某些白假丝酵母菌细胞可通过改变其形态,如细胞表面特性、菌落形态、生化特性和新陈代谢等,增强其毒力,从而更为有效的感染宿主。尽管假丝酵母菌在遗传上存在不稳定,应用具有高度敏感的DNA探针可证明同一菌株可长期存在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者的阴道内,这种情况特别多的见于多疗程抗假丝酵母菌治疗的患者。
6.结合铁离子 假丝酵母菌与铁离子结合可增加假丝酵母菌的毒力,阴道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为有红细胞结合表面受体的假丝酵母菌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
(四)发病因素
1.年龄 在初潮前本病罕见。从10岁开始本病发病率开始升高,20~40岁发病率最高。接受激素补充治疗的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增高。
2.妊娠 怀孕妇女对假丝酵母菌易感,导致假丝酵母菌携带率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增高。在晚孕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最高。孕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率也高于非孕期。雌激素增高为阴道局部假丝酵母菌生长提供了高浓度糖原,雌激素还可增加假丝酵母菌黏附到阴道黏膜上皮细胞的能力。假丝酵母菌表面存在雌激素受体,假丝酵母菌与雌激素结合和雌激素增加假丝酵母菌菌丝形成,从而增加假丝酵母菌的毒力。因此,孕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愈率降低。
3.避孕方式 含高剂量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增加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其发病机制与孕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增加相同。未发现口服低剂量雌激素避孕药增加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口服避孕药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增加有关。应用IUD和应用阴道隔膜或避孕套者假丝酵母菌携带率增高。
4.抗生素 有症状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常见于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期间。应用抗生素后阴道假丝酵母菌携带率增加10%~30%。应用抗生素后假丝酵母菌携带率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增加,与抗生素清除了具有保护作用的阴道菌群有关。阴道菌群有能够阻止假丝酵母菌出芽和侵入阴道黏膜上皮细胞的作用,乳酸杆菌是具有上述功能的最主要的阴道菌群。有症状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含量降低。乳酸杆菌抑制假丝酵母菌生长和乳酸杆菌与假丝酵母菌竞争营养素及竞争明道上皮细胞假丝酵母菌受体有关。乳酸杆菌产生的细菌毒素能抑制假丝酵母菌出芽和增殖。
5.行为因素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在性活跃年龄发病率最高,提示本病可能与性行为有关。理论上讲,性行为可将假丝酵母菌带入阴道,但流行病学研究至今未证实性行为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中的作用。没有证据说明卫生习惯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有关。
6.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假丝酵母菌定植率增高。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有症状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增高。
7.其他因素 穿紧身、不透气的内衣增加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率。局部过敏可改变外阴阴道局部环境,使无症状假丝酵母菌携带发展为有症状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五)感染来源
1.肠道来源 从几乎100%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肠道内可分离到假丝酵母菌,这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肠道来源这一概念的基础。在局部应用抗假丝酵母菌药物清除阴道内假丝酵母菌后,持续存在于肠道内的假丝酵母菌可能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的根源。但最近的几项研究结果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第一,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时直肠内假丝酵母菌培养并非经常阳性;第二,直肠内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可能与阴道分泌物污染直肠和会阴有关;第三,口服制霉菌素消除肠道内假丝酵母菌并未减少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率。相反,有的妇女肠道内一直存在假丝酵母菌,但阴道内却无假丝酵母菌存在。
2.性接触传播 有限的研究支持性接触传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例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配偶假丝酵母菌携带率为非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者的4倍;假丝酵母菌更多见于未做包皮环切的男性;在20%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配偶的阴茎部位可检出假丝酵母茵。
3.阴道复发 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常规抗假丝酵母菌治疗阴道内假丝酵母菌转阴后,在30天内又有20%~25%的患者阴道内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这一发现支持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阴道复发及阴道内持续存在假丝酵母菌这一假设。局部治疗后阴道内假丝酵母菌浓度下降与症状消失相一致。当阴道内假丝酵母菌浓度极低时,常规培养并不能培养出假丝酵母菌。
(六)阴道防御机制
1.体液免疫 免疫球蛋白缺乏的患者对假丝酵母菌的易感性增加。在急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时,患者的全身(如IgM和IgG)和局部(如SIgA)免疫功能加强。患者的机体可产生抗假丝酵母菌抗体。未发现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体内抗假丝酵母菌抗体缺乏。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血清和阴道分泌物中抗假丝酵母菌抗体(如IgE)浓度增高。
2.细胞免疫 尽管多核白细胞和单核粒细胞在阻止全身和深部假丝酵母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时阴道内吞噬细胞增多并不明显。一般认为吞噬细胞在阻止假丝酵母菌繁殖和侵犯阴道黏膜上皮细胞中的作用不大。应用鼠类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在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时,未发现阴道液内粒细胞增多和鳞状上皮细胞内粒细胞浸润增加。
3.细胞介导的免疫 鹅口疮常见于衰弱和免疫抑制患者,这些患者常存在细胞免疫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假丝酵母菌是典型的机会感染病原体。淋巴细胞在正常阴道黏膜防御和阻止病原体侵入阴道黏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和干扰素可抑制假丝酵母菌出芽。通过测定细胞因子,发现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正常。细胞免疫抑制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无关。应用假丝酵母菌致敏可使阴道产生保护性局部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
4.阴道菌群 阴道菌群是防御阴道内假丝酵母菌繁殖和症状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最重要的因素。任何新感染的假丝酵母菌在阴道内必须首先黏附到阴道黏膜上皮细胞才能生存和进一步繁殖、出芽。假丝酵母菌与细菌是否在阴道竞争营养素尚无定论。
(七)发病机制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见于育龄期妇女,大多数病例从无症状向有症状转化的内在因素不清。假丝酵母菌可产生多种细胞外蛋白酶和磷脂酶。通过直接侵犯,芽苞和假菌丝可直接破坏表层细胞,在症状发作期间,可见到明显的出芽和菌丝形成。出芽不仅增加繁殖,而且代表感染性。尽管症状不完全与假丝酵母菌数量相关,假丝酵母菌数最多和出芽期假丝酵母菌数多者常常症状更明显。在有症状和无症状的部位可见到103~104/mL假丝酵母菌存在于阴道分泌物内。有时假丝酵母菌很少但患者的症状严重。因此,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更像一种过敏反应。
(八)临床表现
瘙痒和白带增多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常见症状,但两者均不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特异症状。其中外阴瘙痒最为常见,白带增多并未在所有的患者中出现。常在月经前一周内发病。典型的白带为白色豆渣样,也可为水样稀薄白带。其他症状包括:灼痛、性交痛和尿痛等。少数患者出现白带异味。检查见外阴、阴唇局部水肿、充血,可出现皲裂。阴道局部也可出现充血和水肿,白带黏附于阴道壁。患者的宫颈常为正常。部分患者表现为外阴局部严重充血、水肿,可蔓延至腹股沟区和会阴区。这些患者也可无明显白带增多。在通常情况下,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局部假丝酵母菌数量相一致。一些患者的配偶在性交后出现一过性龟头炎症状和体征,包括局部瘙痒、充血、灼痛和红斑。这些症状和体征通常在性交后数分钟出现,可持续数小时,可在淋浴后自行消失。20%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配偶有以上病史。Sobel等提出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分类为单纯型和复杂型(表5-2),单纯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为正常非孕宿主发生的散发和由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轻、中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杂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包括: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重度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妊娠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非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或异常宿主如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抑制和衰竭患者。
表5-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分类

(九)诊断
较特异的症状是外阴瘙痒伴豆渣样阴道分泌物。根据症状仅能诊断38%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大多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根据显微镜检查诊断。湿片检查不仅可见到假丝酵母菌菌丝,还可排除阴道滴虫和线索细胞。应用10%的氢氧化钾湿片镜检可检出65%~85%的出芽菌丝。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阴道pH常在正常范围(4.0~4.5),pH﹥5常提示为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感染或混合感染。约有50%的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患者显微镜检查假丝酵母菌阴性。所以,对症状和体征明显而显微镜检查阴性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假丝酵母菌培养。巴氏涂片诊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敏感性较低,约为25%。
假丝酵母菌培养阳性并不代表患者的症状与假丝酵母菌感染有关。定量假丝酵母菌培养显示假丝酵母菌镜检阳性者假丝酵母菌浓度较高,假丝酵母菌的浓度与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假丝酵母菌携带者的阴道假丝酵母菌浓度常较低。也可用乳胶凝集法诊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1%和98%。在鉴别诊断方面,首先要考虑细菌性阴道病和滴虫阴道炎。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过敏性外阴炎、外阴白色病变和外阴前庭炎综合征等。
(十)治疗
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目前有多种咪唑类抗假丝酵母菌制剂和剂型。尚无证据说明任何一种咪唑类制剂和剂型优于其他另一种咪唑类制剂和剂型。咪唑类抗假丝酵母菌制剂对急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愈率为80%~90%,口服型咪唑类制剂因应用方便和局部副反应小而更受患者欢迎。另一方面,要关注口服剂型有潜在的不良反应以及合并用药问题。没有任何一种制剂或剂型适合所有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也没有任何一种剂型或制剂可在24小时内杀灭全部假丝酵母菌。非白假丝酵母菌可能对多种咪唑类抗假丝酵母菌制剂耐药。常用的两种口服咪唑类抗假丝酵母菌制剂中,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较高的治愈率,但后者的治疗疗程应长。尚无口服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产生严重副反应的报道。目前倾向应用短疗程口服或局部制剂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单剂量制剂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效果较差。非复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对多数短疗程口服和局部制剂疗效较好。复杂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对短疗程口服和局部制剂疗效较差,此类患者的抗假丝酵母菌治疗至少需要持续7天。
2.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复杂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一种形式,是指一年内有症状性VVC发作4次或4次以上。大多数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为正常宿主,由对咪唑类敏感的白假丝酵母菌引起。大多数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诱因,应注意在治疗的同时发现并积极去除诱因。目前认为,引起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主要原因不是新感染的假丝酵母菌或毒力较大或耐药的假丝酵母菌,宿主因素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大多数研究未能证明对患者的配偶进行治疗可改善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愈率。没有证据显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阴道菌群异常或乳酸杆菌缺乏。在按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前必须通过培养明确诊断。
抗假丝酵母菌治疗方案包括初步治疗和巩固治疗。初步治疗可选择口服制剂或局部制剂,常需每日用药至患者症状消失和假丝酵母菌培养阴性。如果未经过巩固治疗,30%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在3个月复发。根据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药物。在强化治疗达到真菌学治愈后,给予巩固治疗至半年。下述方案仅供参考:
强化治疗:治疗至真菌学转阴。具体方案如下:口服用药:氟康唑150mg,顿服,第1、4、7日应用。阴道用药:咪康唑栓/软胶囊400mg,每晚一次,共6日;咪康唑栓1200mg,第1、4、7日应用;克霉唑栓/片500mg,第1、4、7日应用;克霉唑栓100mg,每晚一次,7~14日。
巩固治疗:目前国内、外没有较为成熟的方案,建议对每月规律性发作一次者,可在每次发作前预防用药一次,连续6个月。对无规律发作者,可采用每周用药一次,预防发作,连续6个月。对于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者,应检测肝肾功能。
3.耐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在多数情况下,由耐咪唑类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罕见。相反,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常由非白假丝酵母菌所致,大多数非白假丝酵母菌对咪唑类的敏感性下降。约有半数的光滑假丝酵母菌对咪唑类敏感性下降。每日阴道内放置硼酸(boric acid)制剂,600mg,对耐药假丝酵母菌感染有效,治疗至培养阴性的时间通常为10~14日,每隔日或每周2次阴道内放置硼酸制剂也可用于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巩固治疗,还可选制霉菌素代替硼酸制剂用于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进行巩固治疗。氟胞嘧啶(flucytosine)治疗耐药假丝酵母菌感染有效。
4.HIV感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HIV感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随HIV感染人数增多而增加。HIV感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时,所有的患者存在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和细胞免疫缺陷,80%的患者发生其他严重机会感染。HIV感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对抗假丝酵母菌制剂治疗有效,但容易复发。HIV感染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症状更严重和持续时间更长。超过半数的患者在诊断HIV感染前6个月~3年内即容易感染严重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病变范围和程度与患者的免疫缺陷程度相关。HIV感染患者的黏膜假丝酵母菌感染次序依次为阴道、口腔和食管。绝大多数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CD4计数正常。由于绝大多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包括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HIV检测阴性,故不主张对这些患者进行HIV筛查,但应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伴HIV感染高危因素者进行HIV筛查。
5.妊娠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妊娠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对抗假丝酵母菌治疗起效较慢,而且容易复发。大多数局部用药方案对孕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效,延长治疗时间(如2周)可提高疗效及根除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克霉唑(500mg)单次阴道用药对妊娠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有较好的疗效。口服抗假丝酵母菌制剂不适合妊娠并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
(十一)预防
由于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病机制了解甚少,目前尚无有效预防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方法。一些预防措施仅限于某些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高危因素者。包括: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应用抗假丝酵母菌制剂进行巩固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对应用抗生素后易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患者尽量避免局部和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对必须应用者可同时口服氟康唑150mg;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避免口服避孕药和使用I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