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治疗
1988年,FIGO有关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系统应用于临床,至今手术治疗内膜癌的比例由43%明显上升为92%,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及放疗,根据患者全身情况,临床对癌变累及范围的估计,病理检查及恶性程度选择治疗方式,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早期患者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手术病理分期及存在的复发危险因素选择术后辅助治疗,晚期则采用放疗、手术、药物等综合治疗。
(一)手术治疗
子宫内膜病变发展较缓慢,就诊时多为Ⅰ~Ⅱ期,病变局限于子宫,手术目的是进行手术病理分期,探查并确立病变范围及与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二是切除癌变子宫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转移灶,对Ⅲ~Ⅳ期手术目的是尽可能缩瘤,为放疗、化疗创造条件。
1.筋膜外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 选择性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或取样为标准术式。全面探查盆腔,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切下子宫立即剖视,了解病灶大小、部位、浸润肌层深度,并送冷冻切片检查,如确定为高分化腺癌无肌层浸润(Ⅰa期G1级),可不作淋巴切除或取样,但以下情况均应行淋巴清扫或取样:①特殊病理类型如浆液性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鳞形细胞癌、未分化癌等。②子宫内膜样腺癌、肌层浸润≥1/2者。③癌灶面积累及宫腔﹥50%或有宫腔下段及峡部受累者,其淋巴转移率明显增加。
2.筋膜外子宫全切及单侧附件切除术 对年轻早期内膜癌患者,近年来探索在治疗彻底同时应考虑生存质量改善,提出对Ⅰa期G1年轻患者手术时保留一侧卵巢,术后严密随访,待生育功能完成后再酌情处理留下的卵巢。
3.腹腔镜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国内外均有报道,适用于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
4.广泛性子宫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 适用于Ⅱ期内膜癌病变已累及宫颈者,包括广泛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加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或取样术,全面探查时可疑病变应取样送冷冻切片检查,激素受体ER、PR测定应作为术后选用辅助治疗的依据。
5.肿瘤细胞减灭术 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中5%为Ⅲa期,有附件转移时常有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60%腹腔细胞学检查阳性,复发率为38%,该术式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为进一步放疗或化疗创造条件,同时可鉴别、确定卵巢转移性癌及盆腹腔转移癌,争取最大限度肿瘤细胞减灭术,达到满意缩瘤效果。
(二)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子宫内膜癌主要辅助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放射与手术配合的治疗,由于受到放射设备限制和局部病变影响,使腔内放射较困难,宫颈腺癌对放射线不够敏感使治愈率受到影响。
1.术前放疗 一般采用腔内照射,少数情况下采用体外照射。常用的放射源有钴、镭、铯、铱等。术前放疗可减少肿瘤和体积,降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减少术中肿瘤种植与转移为减灭肿瘤手术的患者创造了手术条件。
2.术后放疗 具体如下。
(1)术后体外照射:对术前、腔内放疗患者,手术应探查有无淋巴转移。手术标本检查肌层浸润及腺癌G2G3及腺鳞癌、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浆液腺癌等高危病理类型应在全子宫切除后补充放疗,一般为全盆腔照射,必要时加用延伸野照射。
(2)术后腔内照射:对术后标本检查中,切缘未净和(或)癌组织邻近手术范围切除不够者,应补充腔内放疗,剂量24~25Gy,2周内完成。
3.单纯放疗 仅用于晚期或病变虽为Ⅰ~Ⅱ期但有严重并发症无法胜任手术者,可采用腔内和体外联合放疗,有报道5年生存率可达到48.9%。
(三)药物治疗
又称内分泌激素治疗,为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其疗效不能以长期生存率判断,而以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延长无瘤间歇、防止复发来评估,适用于晚期/复发性内膜癌,手术或放疗后失败者,期别早、分化好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
1.激素治疗 适用于病理分化好的子宫膜腺癌,特别对孕激素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反应较好,应用特点是高效、大剂量、疗程长。
2.化学治疗 具体如下。
(1)单药化疗:晚期/复发性内膜癌单药化疗可使1/3病例症状改善,但效应维持常短于1年,但疗效优于单纯放疗。
(2)联合化疗:对晚期子宫内膜癌客观效应为40%~60%,优于单药化疗,并使毒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