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输卵管恶性肿瘤

二、其他输卵管恶性肿瘤

(一)原发性输卵管绒毛膜癌(primary tubal choriocarcinoma)

本病极为罕见,多数发生于妊娠后妇女,和体外受精(IVF)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故易误诊。输卵管绒毛膜癌大多数来源于输卵管妊娠的滋养叶细胞,少数来源于异位的胚胎残余或具有形成恶性畸胎瘤潜能的未分化胚细胞。来源于前者的绒癌发生于生育期,临床症状同异位妊娠或伴有腹腔内出血,常误诊为输卵管异位妊娠而手术;来源于后者的绒癌,多数在7~14岁发病,可出现性早熟症状,由于滋养叶细胞有较强的侵袭性,能迅速破坏输卵管壁,在早期就侵入淋巴及血管而发生广泛转移至肺脏、肝脏、骨及阴道等处。肿瘤在输卵管表面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切面见充血、水肿、管腔扩张,腔内充满坏死组织及血块。镜下见细胞滋养层细胞及合体滋养层细胞大量增生,不形成绒毛。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血、尿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测定,X线胸片等检查,但最终确诊有待病理结果。本病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子宫内膜癌 可出现阴道排液,但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诊刮病理可鉴别。

2.附件炎性包块 有不孕或盆腔包块史,妇检可在附件区触及活动受限囊性包块。

3.异位妊娠 两者均有子宫正常,子宫外部规则包块,均可发生大出血,但宫外孕患者HCG滴度增高程度低于输卵管绒癌,病理有助确诊。治疗同子宫绒毛膜癌。可以治愈。先采用手术治疗,然后根据预后因素采用化疗。如果肿瘤范围局限,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可以考虑保守性手术,如输卵管绒毛膜癌来源于输卵管妊娠的滋养叶细胞,其生存率约50%,如来源于生殖细胞,预后很差。

(二)原发性输卵管肉瘤(primary sarcoma of fallopian tube)

罕见,其与原发性输卵管腺癌之比为1∶25。迄今文献报道不到50例。主要为纤维肉瘤和平滑肌肉瘤。肿瘤表面常呈多结节状,可见充满弥散性新生物,质软,大小不等的包块。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妇女,临床症状同输卵管癌,主要为阴道排液,呈浆液性或血性,继发感染时排出液呈脓性。部分患者亦以腹胀、腹痛或下腹部包块为症状。由于肉瘤生长迅速常伴有全身乏力,消瘦等恶病质症状。此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附件炎性包块 均可表现腹痛、白带多及下腹包块,但前者有盆腔炎症病史,抗感染治疗有效。

2.子宫内膜癌 有阴道排液的患者需要与子宫内膜癌鉴别,分段诊刮病理可确诊。

3.卵巢肿瘤多无临床症状,伴有腹水,B型超声可协助诊断。治疗参考子宫肉瘤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再辅以化疗或放疗,预后差。

(三)输卵管未成熟畸胎瘤(immature teratoma of fallopian tube)

极少见。可是本病却可以发生在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虽然治愈率高,但进展较快,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输卵管未成熟畸胎瘤预后较差。虽然直接决定患者的预后因素是临床分期,但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幼稚成分的多少和预后有密切关系。治疗采用手术治疗,然后根据相关预后因素采用化疗。如果要保留生育功能,任何期别的患者均可以行保守性手术。化疗方案采用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的化疗方案。

(四)转移性输卵管癌(metastatic carcinoma of fallopian tube)

较多见,约占输卵管恶性肿瘤的80%~90%。其主要来自卵巢癌、子宫体癌、子宫颈癌,远处如直肠癌、胃癌及乳腺癌亦可转移至输卵管。临床表现因原发癌的不同而有差异。镜下其病理组织形态与原发癌相同。其诊断标准如下:

(1)癌灶主要在输卵管浆膜层,肌层、黏膜层正常或显示慢性炎症。若输卵管黏膜受累,其表面上皮仍完整。

(2)癌组织形态与原发癌相似,最多见为卵巢癌、宫体癌和胃肠癌等。

(3)输卵管肌层和系膜淋巴管内一般有癌组织存在,而输卵管内膜淋巴管很少有癌细胞存在。治疗按原发癌已转移的原则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