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疗纵观

三、治疗纵观

胎儿对宫内缺氧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轻、中度或一过性缺氧,不产生严重代谢障碍和器官损害,而长时间中度缺氧则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由于二氧化碳蓄积及呼吸性酸中毒,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及血液重新分布:心、脑、肾上腺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其他器官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重度缺氧时,转为迷走神经兴奋,心功能失代偿,心率由快变慢。无氧糖酵解增加,丙酮酸及乳酸堆积,胎儿血pH值下降,出现混合性酸中毒。

(二)消化系统的变化

缺氧使肠蠕动亢进,肛门括约肌松弛,胎粪排出污染羊水,呼吸运动加深,羊水吸入,出生后可出现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由于妊娠期慢性缺氧,使胎儿生长受限,分娩期急性缺氧可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及脑瘫等终生残疾。

(四)泌尿系统的变化

缺氧使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胎儿尿形成减少而致羊水量减少。由此看来,胎儿窘迫的基本病理是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系列变化。胎儿在宫内慢性乏氧或缺氧初期,由于胎儿对缺氧有一定耐受力,通过低氧消耗、血液供应的重新分布及利用无氧糖酵解作为能量来源尚有一定代偿能力。但若缺氧时间长,胎儿一旦对缺氧失去代偿能力,则会对胎儿器官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不但直接威胁胎儿在宫内的生命,还可造成出生后新生儿窒息及出生后永久性的神经损伤后遗症。因此胎儿宫内窘迫的出现表明胎儿处于危急状态,应进行紧急处理,当然最重要的措施在于早针对胎儿宫内窘迫的病因预防或早期治疗,以降低围产儿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胎儿氧供应来自母体血液循环,胎儿与母体间气体交换与运输对胎儿宫内健康生长与安危至关重要。妊娠晚期近足月时母体从子宫动脉流向胎盘的血流量为500~700mL/min,氧分压为12.7kPa(95mmHg),流到绒毛间隙的血流量为400~500mL/min,氧分压为5.5kPa(400mmHg);绒毛内胎儿毛细血管血流量为300~400mL/min,而氧分压为2.67kPa(21mmHg)。胎儿与母体间血氧与二氧化碳交换是通过单纯弥散方式按浓度与压力梯度原理进行,即物质在生物膜两侧交换时,从浓度高或压力高侧向低处弥散。因此胎儿与母体间气体交换系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及绒毛细胞膜,由母侧血中氧分压12.7kPa先直接流向绒毛间隙,因其为混合血,PO2降至5.33kPa,再弥散至胎血中,PO2为2.67kPa的低侧。母体中PO2越高,绒毛面积越大,绒毛合体细胞膜越薄,则单位时间内母体向胎儿运送的O2越多。母体的供氧,胎儿的输氧与胎儿的用氧三者间是密切相关的,三者中任何一方出现障碍,均可造成胎儿在宫内缺氧而出现胎儿窘迫。

临产后,胎儿宫内窘迫一般应用5%碳酸氢钠静推来缓解缺氧状况,但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中断胎儿体内的无氧酵解。注射用内给氧(注射用碳酸酰胺过氧化氢)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遇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可分解,注入人体后,能分解出过氧化氢,然后再经过氧化氢酶催化释放出氧。氧可直接与血红蛋白结合,进入细胞膜和线粒体内,从而提高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缓解缺氧状态。碳酸酰胺则通过肾脏以原形排出体外。胎儿宫内窘迫根本原因为脐血氧供不足,造成胎儿宫内缺氧所致酸血症,鼻部吸氧使母体内血红蛋白结合氧增加与胎盘交换增多,但交换能力有限。内给氧直接通过血液进入胎儿体内,分解出过氧化氢再经过过氧化氢酶催化释放出氧,氧直接与血红蛋白结合,进入细胞膜和线粒体内,从而提高氧分压,缓解缺氧状态,使胎儿缺氧得到改善。改善胎儿缺氧症状后,应尽快查明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病因所在,如脐带绕颈,产道、产力异常等,要及时、恰当地给予处理,以保证胎儿安全和降低新生儿并发症。

围产儿死亡中30%~50%与胎儿宫内窘迫有关,窘迫时间长、程度重者,可产生神经系统的各种后遗症,甚至直接威胁胎儿生命。因此,胎儿宫内窘迫的治疗是产科医师应该非常重视的问题。急性胎儿宫内窘迫主要的病理生理特点是,母血含氧量降低,或胎盘循环受阻,导致胎盘气体交换障碍、供氧不足而产生酸中毒,引起胎儿体内二氧化碳积聚。临床常见于滞产、子宫收缩过程及脐带过短、绕颈以及其他的胎盘老化、梗死等情况。现已确认,胎儿宫内窘迫的传统治疗方法,即应用高糖及呼吸兴奋剂可加重缺氧,而葡萄糖无氧代谢时及应用维生素C可加重酸中毒,目前已多不主张应用。氨茶碱是组织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动物试验表明,氨茶碱能使子宫胎盘血流量增加21%~45%,抑制子宫收缩,降低宫腔压力,从而缓解宫缩过强、脐带因素引起的缺氧状况。有文献报道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的产妇给予氨茶碱后,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测定发现子宫动脉血流增加。对活跃期子宫收缩过程中因催产素使用不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氨茶碱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可能与扩张子宫血管、降低子宫压力、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量有关。氨茶碱还可提高母儿间氨基酸的转运能力,增加胎儿肝和胎盘的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可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这有助于增强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提高抗病力。氨茶碱可提高cAMP含量,而cAMP可稳定平滑肌细胞膜电位,松弛平滑肌,并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物质,使支气管扩张、黏膜水肿减轻,这有利于新生儿的复苏;氨茶碱具有心脏兴奋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明显增加,血二氧化碳水平明显下降,从而使FHR恢复。地塞米松通过胎盘进入胎肺诱导磷酸胆碱转换酶的合成,使羊水中卵磷脂/鞘磷脂比值加速上升,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此外,地塞米松具有抗氧化、稳定溶酶体膜的作用,可维持小血管的紧张,并降低其通透性,恢复血脑屏障的功能,减轻脑水肿,这就大大降低了由于胎儿宫内缺氧引起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出血的可能。氨茶碱与地塞米松联用治疗急性胎儿宫内窘迫,能提高胎儿对急性缺氧的耐受性,促进胎肺成熟,改善宫内循环状态和胎肺呼吸运动,从而纠正胎儿缺血状况缺氧。两药协同作用,还可减少胎儿在异常的呼吸动作下误吸羊水、胎粪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可能;尤其是在严重胎儿宫内窘迫状态下需即刻行剖宫产结束分娩时,为宫内复苏抢救胎儿赢得了时间。因此,氨茶碱、地塞米松联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胎儿宫内窘迫的方法。在应用中应注意氨茶碱需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以避免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

胎儿宫内窘迫不论何种原因所致,就病理生理而言均为胎儿缺氧过程。沙丁胺醇兴奋β2受体,能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菌酸环化酶,使ATP转化为环磷腺苷,调节钾、钠、钙等离子交换,降低钙离子水平以及肌液蛋白链激酶含量,抑制肌液蛋白磷酸化,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动脉血管扩张,子宫胎盘血流量增加,因而致血压下降,脉压增大,改善宫内供氧环境,从而改善胎儿缺氧状况。所以,沙丁胺醇适用于急慢性胎儿缺氧的宫内复苏治疗,但不宜用于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对用沙丁胺醇后3~4小时不能分娩者,应立即采取剖宫产等,尽快结束分娩。有资料显示,沙丁胺醇与三联加地塞米松联用对比,在胎心率转归、降低剖宫产和阴道手术助产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前者具有明显优越性。沙丁胺醇的抑制宫缩、扩张血管的作用不影响产后出血。沙丁胺醇偶有发生心动过速者,故合并心脏病者慎用。

另外,纳洛酮系阿片受体拮抗剂,可拮抗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组织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内啡肽逆转,这些物质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纳洛酮5mg/kg可拮抗哌替啶引起的呼吸抑制,具有逆转中枢神经系统被抑制的作用。主要机制是纳洛酮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稳定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改善胎儿颅内缺氧状态,且对心血管及呼吸无抑制,起到了抗休克作用。胎儿缺氧可引起宫内窒息,吸入羊水或胎粪并致脑组织损害,造成永久性神经性后遗症。此药可提高患儿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大脑皮层水肿对中枢呼吸的抑制,适用于分娩前和术前,抢救产后新生儿窒息成功率亦较高。治疗剂量的纳洛酮对母体很少有毒性作用,对胎心和新生儿的影响很小,一般情况下用0.4mg即可。如效果欠佳,可重复应用0.4mg。临床实验表明,纳洛酮不但对胎心和新生儿无不良反应,而且疗效明显,作用迅速、方便,有助于治疗产时胎儿窘迫和促进胎儿宫内复苏。胎儿窘迫后缺氧缺血常引起胎儿脏器功能损害,特别是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其机制主要有:酸中毒,高能磷酸耗竭,ATP酶依赖钙泵失活,膜离子转运停止,神经元发生去极化,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释出,氧自由基积聚,炎症因子释出,这些因素可直接使细胞受损、坏死,也可通过凋亡基因表达,导致迟发性细胞死亡。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许多细胞保护剂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用多种细胞保护剂联合治疗胎儿窘迫具有协同作用,能阻断发病后细胞损伤连锁反应。含能量合剂,能改善心脑循环,扩张子宫动脉及脐血管,解除胎盘绒毛表面血管痉挛,增加胎盘绒毛膀氧合血流量,镁同时有抗钙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作用。ATP和CoA作为细胞活化剂也被临床广泛应用,脑缺血启动过程首先是ATP耗竭,有人监测,在缺血后10分钟ATP由2.2mmol/kg降至0.1mmol/kg,ATP不仅直接供给能量,它还具有类似发动机的引火作用;通过环磷腺苷而增加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氧的氧化,生成更多的ATP。CoA作为一种辅酶参与磷脂的生物合成。胞磷胆碱作为胆碱的活化剂形成在卵磷脂的生物合成中起关键作用,它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醋谷胺在抗兴奋性氨基酸过程中起介质作用。尼莫地平是钙通道拮抗剂,能阻断病理情况下的钙离子过度内流造成的细胞损害。另一个功能,能选择性阻断病理状态下的钙离子通道,降低钙离子向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内转移,轻血管痉挛,改善心、脑、肺、胎盘血液循环,从而起到防治胎儿窘迫脑损伤的作用,但对血压偏低孕妇不能盲目应用尼莫地平,以防低血压。甘露醇静脉滴注,它具有清除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从而减轻了自由基所诱发的脑水肿,防止缺氧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甘露醇还可改善心脑循环,使神经细胞得以改善。地塞米松、维生素E、维生素C为自由基清除剂,起协同作用。故多种细胞保护剂联合治疗胎儿窘迫疗效明显。

胎儿窘迫是孕期和产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胎死宫内。常压下吸氧对改善胎儿窘迫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对孕期确诊为胎儿窘迫的孕妇进行高压氧(HBO)治疗,以促进胎儿在宫内正常发育,对争取新生儿存活、减少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后遗症,提高生存质量和民族健康素质都有积极的意义。胎儿能获取充分的氧气供给取决于以下五个环节:母血含量充足;子宫血液循环良好;胎盘绒毛交换功能健全;胎儿脐带血液循环通畅;胎儿血液循环功能正常。凡引起上述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失常的突发因素,均可导致胎儿窘迫。HBO能迅速提高血氧分压、血氧张力,增加氧含量及组织中的氧储备,舱压每提高1个标准大气压,吸入氧的氧分压即比常压下吸氧时提高0.1MPa,由于压强的增加,气体的密度亦成正比增加,HBO下吸入高分压、高密度的氧,形成了肺泡气-血液氧的高压力梯度,因而氧向血液内弥散的速度、距离、量与常压下吸氧时比有明显的增加。在常压下氧的有效弥散半径为30μm,而在3TAT下,可达100μm,在常压下吸氧,血氧张力达600mmHg,而在2.5~3TAT下吸氧,血氧张力可升至1770~2140mmHg,物理溶解氧量比常压下高17~20倍,能向组织和细胞提供充足的氧,从而改善子宫血液供应和血流迟滞,同时改善胎盘的供养及功能。换言之,只要上述五个环节中任何一环节的功能仅存正常的1/17~1/20,在HBO下均能得以补偿,这是常压氧无法达到的。跟踪随访出生5个月~3岁的婴幼儿,眼底检查未发现晶状体后纤维增生,小儿生长发育情况良好。因此,HBO治疗胎儿窘迫,有利于妊娠顺利进行,是安全、有效的,且无不良反应,可作为孕期胎儿窘迫首选的辅助治疗措施。

脐带因素致胎儿窘迫在围产儿死亡中占很大比重,脐带异常是孕妇中常见的病理妊娠。当脐带因素致胎儿宫内窘迫时对新生儿危害极大,如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新生儿死亡。脐带一端连接胎儿,另一端附着于胎盘,通过胎盘与母体相连,以进行营养和代谢物质交换,脐带异常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预后。无论是脐带过短、缠绕及打结均在临产后,由于胎儿下降时牵拉脐带血管过度延伸变窄,血流受阻,致胎儿血液循环减少,胎儿缺氧窒息。脐带因素所致胎儿窘迫常发生于临产后,多为急性胎儿窘迫,胎心监护图上表现为心率异常或变异减速。脐带受压引起的典型变异减速波形特点如下:先是脐静脉受压使胎儿血容量减少,通过压力感受器调节使胎心在减速前可有一短暂加速,随后当动脉受压,通过压力及化学感受器双重调节产生胎心减速。当脐带压力缓解时,又是脐静脉梗阻解除滞后于脐动脉,产生一个恢复胎心基线前的又1次加速,重度变异减速胎心减速最低可≤70次/min,持续≥60秒,其他不典型的变异减速可表现为减速与宫缩无固定联系,变异波形不定,可表现为W型、A型、U型等,可发生延长减速(超过60~90秒,但≤15分钟的减速),如脐带脱垂时,后两种情况可导致胎死宫内,应积极处理。因此,在妊娠晚期及临产后都应仔细观察胎心变化,当发现胎心异常或头先露有黏稠胎粪尚有30分钟缓冲期,如在15分钟内结束分娩,则新生儿病死率0.5%,如持续30分钟以上可高达11%,如同时有上述两种异常情况,新生儿病死率可达50%。因此,应抓住时机果断处理。当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应仔细检查,如宫口已开全,确能经阴道分娩,应立即侧切胎吸或产钳助产分娩。如不能经阴道分娩或宫口未开全,应立即剖宫产结束分娩。同时做好抢救新生儿准备,并应有儿科医师共同协作,才能使出生窒息的新生儿抢救成功。如在临产前发现脐带较重异常,则处理起来有足够时间。因此,利用彩超及脐血流图进行产前检查脐带情况是很有必要的。

不同职业的孕妇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有很大差别,首先工人和农民孕妇劳动强度大,子宫肌张力紧张,增加子宫肌层间血管的外阻力,子宫胎盘血运受阻,故易引起胎儿缺氧,由于含氧量不足,特别是临产时,宫内缺氧加重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其次,体力劳动者产程相对较短,子宫收缩较强,过频、过强的宫缩,胎盘血流停止时间较长,胎盘中氧的交换受到影响,而造成胎儿窘迫。因此,应该积极提倡产前休息,最好从预产期前2周开始休息。

胎儿宫内窘迫是指以胎儿胎盘系统的呼吸循环功能不全为主的一组综合征。护理胎儿宫内窘迫对减少围产儿死亡,改善预后,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做好胎儿窘迫的防治。

1.胎儿宫内窘迫 应针对病因、孕周、胎儿成熟度和窘迫的严重程度进行处理。

2.胎动计数 孕妇于28周开始自数胎动,于每日早、中、晚固定时间各测1h/次胎动,将胎动数相加乘4即得出12小时的胎动数。胎动数﹥30/12h为正常,﹤20/12h为异常,﹤10/12h提示胎儿已明显缺氧,若胎动继续减少至消失,胎心也将在24小时内消失。应及时就诊,以免贻误抢救时机,胎动过缓往往是胎动消失的前驱症状。

3.掌握听胎心的方法 每日定时听胎心并记录,正常指导孕妇左侧卧位,改善胎盘血流灌注。

4.孕妇配合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高危孕妇讲解有关妊娠并发症与发生胎儿窘迫的因果关系,使她们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识,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高危孕妇应每日吸氧3次,每次30分钟,增加母血氧饱和度含量,减轻因疾病所引起的胎儿宫内窘迫慢性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