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根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1.多发性出血倾向 DIC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瘀斑、瘀点,注射针眼出血,血液不凝,与出血量明显不成比例的休克与循环衰竭,血尿,上消化道出血,阴道壁血肿,休克,呼吸困难,意识障碍,脑疝,阴道流血等。最终呼吸功能障碍、心功能衰竭、肾衰竭。
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产前、产时及产后发现患者呼吸困难、胸闷、气急、伴随血压下降等主诉及症状,均应立即考虑是否存在羊水栓塞的可能。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突然出现寒战、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发绀、伴随血压下降、昏迷等主诉及症状,均应立即考虑是否存在羊水栓塞的可能,应当监测血液中的羊水结晶。羊水栓塞患者约有50%可以发展为DIC。
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坏死即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4.抗凝治疗有效。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诊断价值,特别是进行性降低。
2.凝血时间DIC早期,即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凝固时间缩短。后期继发纤溶为主,血液呈低凝状态,凝血时间延长。
3.凝血酶原时间(PT)是外在凝血途径的筛选试验。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有意义。
4.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是内在凝血途径的过筛试验。除因子Ⅶ和Ⅻ外,任何一个凝血因子缺乏都可使APTT延长。正常35~45秒,超过正常对照10秒以上有意义。DIC的高凝期APTT缩短,在消耗性低凝血期APTT延长。
5.纤维蛋白原定量 纤维蛋白原﹤1.5g/L或呈进行性下降,或﹥4.0g/L。
6.凝血酶时间(TT)反应凝血第三阶段的试验,正常16~18秒,比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诊断价值。
7.其他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或纤溶酶原减低;血浆副凝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