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道血肿
(一)疾病概述
由于分娩造成产道深部血管破裂,而皮肤、黏膜保持完整,血液不能外流,积聚于局部形成血肿称为产道血肿。可以发生于外阴、阴道、阔韧带,甚至达腹膜后,严重者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二)诊断要点
1.产道血肿的类型 按血肿发生的部位分为:
(1)外阴血肿:血肿局限于外阴部,局部肿胀隆起皮肤或黏膜表面发紫,肉眼即可发现。
(2)外阴、阴道血肿:血肿自阴唇扩展至阴道旁组织,常累及会阴及坐骨直肠窝,肉眼仅能发现外阴局部血肿。
(3)阴道血肿:血肿范围限于阴道旁组织,常发生于阴膜黏膜和肛提肌筋膜间的血肿,向阴道内突出。
(4)阔韧带内血肿:阴道上段、直肠或膀胱阴道中隔处血管断裂,在子宫旁及阔韧带内形成血肿,并可沿腹膜后间隙向上延至肾区。
2.产道血肿的诱因
(1)产程异常:产程过快或产程延长者,当产程过快时,胎头下降的冲力可直接造成组织损伤及组织深部血管受损撕裂,因阴道周围有丰富的静脉丛,并与痔下静脉、痔中静脉及膀胱下静脉丛相连通,一旦撕裂极易发生血肿。文献曾报道1例患者阴道分娩总产程﹤3小时,会阴完整,产后3天出院,一切正常。产后10天,因感到会阴和肛门处坠胀性疼痛而就诊,检查见阴道左侧壁血肿达20cm×10cm×8cm,经切开清除血肿,缝扎止血后愈合。产程延长时软产道深部血管因长时间受压发生坏死破裂也可引起出血。
(2)产道裂伤或会阴侧切时由于修补缝合技术不佳,止血不彻底,漏缝了已回缩的血管而引起血肿。
(3)凝血功能障碍:如重度妊高征、肝病或血液病合并妊娠,使凝血因子、血小板等减少,分娩时如组织损伤,易发生血肿。
3.症状 产后自觉阴道、肛门部剧烈胀痛,伴里急后重感,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如出血量多时,则有各种程度的失血表现。
4.检查 外阴血肿可见阴唇膨大,皮肤黏膜表面呈紫色;阴道血肿多使一侧阴道壁向阴道腔膨出,阴道变窄,血肿壁组织十分紧张,表面黏膜呈紫色,触诊时剧痛;阔韧带血肿,由于疼痛症状不明显。往往产妇出现贫血或休克时才发生。在腹股沟韧带区或一侧处,可扪及包块且明显触痛。
(三)治疗纵观
应根据血肿部位及大小,血肿是否继续增大,症状及贫血程度全面考虑。原则上应切开血肿,将腔内血块清除,对活动性出血应用丝线缝扎止血。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四)治疗方案
1.外阴血肿 血肿直径﹤5cm,不继续增大,可冷敷,待其自然吸收,同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血肿直径﹥5cm或观察中血肿继续增大,应手术治疗,选用局麻或神经阻滞麻醉,选黏膜侧血肿最突出处切开血肿腔,将腔内血块清除,对活动性出血应用丝线缝扎止血,冷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然后用0号肠线由血肿底部开始间断或荷包式缝合腔壁,避免无效腔,创面用丁字带加压防止渗血。
2.阴道血肿 多为阴道黏膜下较深层血管破裂,应切开血肿,去除血块,缝合止血。因为阴道血管似网络交错的吻合枝,给止血带来一定难度,如找不到出血点,只有大片渗血,可用吸收性明胶海绵敷于创面处,然后用“0”号肠线“8”字缝合血肿腔,术毕于阴道内填塞纱布,24~48小时后取出。术后留置尿管。如血肿延伸至后穹隆,则不要盲目缝合结扎,一定要在麻醉下充分暴露术野,避免伤输尿管,必要时可剖腹探查止血,也可选用血管介入技术。
3.阔韧带血肿 如阴道血肿累及阔韧带,一侧阔韧带处形成血肿,如病情稳定,全身情况尚好,可仅处理阴道血肿,阔韧带血肿任其自然吸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全身情况差,有失血过多表现,应剖腹探查,寻找出血点结扎,如找不到出血点而又有明显出血,止血无效时应行同侧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结扎。有时产妇分娩后无明显阴道出血,但出现血压下降伴有心率增快等休克表现时,虽然阴道检查未发现软产道损伤,但在纠正休克的同时应行盆腔检查以早期发现侧附件区是否有包块存在,应警惕是否有阔韧带血肿形成的可能,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4.血肿 时间久,可疑感染者,不宜创面缝合,可用消毒纱条填塞血肿24~48小时取出,每天换1次,直至血肿基本愈合为止,因组织脆弱,适度填塞不宜过紧。
5.介入治疗 在抢救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过程中快速及时有效的处理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子宫切除和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均是产后出血晚期采取的手段。Heaston等1979年报道首例在产后髂内动脉结扎后持续出血的成功应用动脉栓塞止血的病例。此后,UAE对于控制术后、流产后,以及难治性的产后出血病例。凝血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手术的成功率为90%。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而且止血确切,因为在血管造影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可见出血的血管,而且与单纯的血管结扎比较,栓塞术可以对小的血管网也进行栓塞。血管造影可以发现平均流速1~2mL/min的血管溢出表现。与子宫切除术比较介入治疗的优势显而易见。既往的研究报道中动脉栓塞作为保留子宫的治疗手段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产后出血。根据出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不同的疾病选择有所区别。
应用血管性介入治疗产后出血的主要技术为盆腔动脉血管栓塞术,1979年,Heaston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产后出血的治疗获得成功,1992年,国内的李选应用该方法成功治疗产后出血。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结束了部分产妇因产后出血常规治疗失败不得不切除子宫的历史,开创了一种治疗产后出血的新技术,为重度产后出血的治疗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有效、损伤小的方法。随着介入技术的日臻完善,该技术治疗成功率达90%~100%,明显优于盆腔动脉的结扎术。近年有采用动脉栓塞疗法治疗产道裂伤所致产后出血的报告,产程进展快或胎儿过大,往往可致胎儿尚未娩出时宫颈和(或)阴道已有裂伤。保护会阴不当、助产手术操作不当也可致会阴、阴道裂伤。会阴、阴道严重裂伤可上延达阴道穹隆、阴道旁间隙、甚至深达盆壁。传统治疗方法是寻找出血点、结扎止血、缝合血肿腔隙。而发生腹膜后血肿时则必须经腹、经阴道联合手术,手术困难,且有时创面广泛渗血不能缝合止血或血肿超过24小时不宜创面缝合。相比之下,介入疗法栓塞髂内动脉则简便安全、快速有效。目前,在我国选择介入治疗的患者病情危重,因此产道裂伤所致产后出血的介入治疗术式选择,经皮双髂内动脉栓塞术(internal iliac arterial embolization,IIAE),由于盆腔供血呈明显的双侧性,因此仅栓塞一侧髂内动脉前干将导致治疗失败。
产道裂伤所致产后出血血管性介入治疗的目的是栓塞出血血管,因此栓塞剂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临床常用的栓塞剂根据栓塞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效栓塞剂(如聚乙烯醇颗粒-PVA、海藻酸钠微球-KMG等)、中效栓塞剂(新鲜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和短效栓塞剂(新鲜血凝块等)。根据病情需要在产道裂伤所致产后出血中最常用的栓塞剂为新鲜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具体做法是将消毒的新鲜吸收性明胶海绵剪成直径1~3mm大小的颗粒,溶入造影剂和抗生素中进行栓塞。其他的栓塞剂不是栓塞强度过大会导致子宫的坏死,如PVA或KMC,就是栓塞时间较短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如新鲜血凝块。新鲜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具有以下优点:①吸收性明胶海绵栓塞剂是无毒、无抗原性的蛋白类物质,其海绵框架可被红细胞填塞,在血管内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并引起血管痉挛而达到较好的栓塞效果。②新鲜吸收性明胶海绵是可吸收的中效栓塞剂,14~19天吸收,约3个月可以完全吸收,子宫动脉复通后可保全子宫的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栓塞后并发症的发生。③新鲜吸收性明胶海绵只能栓塞至末梢动脉,不能栓塞毛细血管前动脉及毛细血管床,保证了毛细血管小动脉平面侧支循环的通畅,使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脏器可获得少量血供,不致出现盆腔器官坏死。介入栓塞髂内动脉方法:在一侧腹股沟处消毒、局麻,扪及动脉搏动后,确定穿刺点。在穿刺针触及搏动后快速进针,拔去针芯,见搏动性血液从针尾喷出,插入导引钢丝。当导管插入一侧髂内动脉后,注造影剂,见到造影剂自血管外溢时,即可注入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止血。造影示栓塞成功后拔去导管、导丝,局部压迫止血15分钟,加压包扎,卧床24小时以防止穿刺部位血肿形成。介入栓塞髂内动脉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对造影剂慢性过敏,严重DIC,失血性休克,严重的心、肝、肾及凝血功能障碍。
6.产道血肿的预防
(1)产前预防:产道血肿常常发生于妊娠高血压疾病、巨大儿、胎位不正、双胎等,所经产前应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重视妊娠并发症防治,对于胎位不正的孕妇应在围产期及时纠正;应早期发现合并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积极防治及时处理是防治血肿扩展的有效措施。
(2)产时预防:对初产妇、巨大儿、妊娠高血压疾病、急产、胎位不正及胎儿宫内窘迫急需缩短第二产程等产妇,应产时保护好产道,注意预防产道撕裂。如需实行胎吸、产钳等阴道助产,要掌握好时机及时会阴侧切,帮助胎头俯屈,以最小径线在宫缩间歇缓慢娩出,注意保护会阴;胎盘娩出后应及时检查产道,不仅要检查会阴切口,而且要检查阴道右侧壁,以免导致右侧及双侧壁血肿的发生。助产士应提高缝合技术,会阴切口及血肿切开时,缝扎必须超过裂口顶端0.5cm,不留无效腔,对于产道撕裂缝合要彻底。
(3)产后预防:产后血肿多发生在分娩后数分钟至2小时。因此要加强产后观察,产后24小时,尤其是2小时,应严密观察巡视,注意阴道有无明显流血,重视产妇主诉如会阴、肛门坠痛,便急紧迫感,产妇出现不明原因的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搏、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应阴道检查和肛门检查,及时发现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