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汉中石刻研究》简介
《汉魏时期汉中石刻研究》这本书是由.冯岁平,张西虎,何健著创作的,《汉魏时期汉中石刻研究》共有99章节
1
序
□ 冯岁平 汉中境内现存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石门汉魏十三品”无疑是璀璨天空的一个永恒星系,不仅仅因为它是汉中各类文化遗产的标识,更重要的是被更...
2
目录
目 录 序 天机行之 若石纹然——读汉《大开通》札记 一、部分文字释义的再认识 二、关于“大桥五”的思考 三、对“徒”“置”的再认识 四、书法艺术风格 五、是否...
3
天机行之 若石纹然——读汉《大开通》札记
何 健 冯岁平 东汉永平九年(66)四月,修治完成的褒斜道一路通畅,来往行人,来去安稳。随之,褒谷口石门之南的山崖间凿成了《大开通》摩崖,人称《大开通》。这不仅...
4
一、部分文字释义的再认识
《大开通》中“部掾治级”一直令人费解。“部掾”在汉代文献中较为常见,一般解释为部署、安排诸曹属吏。关于“治级”中的“治”字,很多文献中录为“治”字,而王昶《金石...
5
二、关于“大桥五”的思考
《大开通》记载永平六年(63)修治褒斜道的工程情况,郭荣章先生在《汉大开通摩崖》补正中讲到:“汉时褒斜道,由汉中褒谷到郿县之斜谷,全长四百七十里,鄐君所承修的仅...
6
三、对“徒”“置”的再认识
《大开通》记载永平六年鄐君受诏,领广汉、蜀、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修治褒斜道一事,汉代的刑徒归属左、右校令管理,各郡国也设有徒丞,专门管理徒隶。《汉书·高帝纪》注...
7
四、书法艺术风格
《大开通》最重要价值在书刻艺术方面,毕沅《关中金石记》评其“体界篆隶之间,甚方整。而广狭不一”;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它的“字画古劲,因石之势,纵横长斜,纯以天...
8
五、是否洗刻、剜补过?
历代评介与鉴赏中,有学者认为它经过洗刻、剜补。如: 方若《校碑随笔》说:“最旧本‘钜鹿’二字未损,后‘钜鹿’二字与七行‘掾下治级’字皆损甚。近为人重剜,于三字而...
9
六、与《何君阁道碑》的比较
晏袤释文中所说的东汉《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在四川省荥经县烈士乡冯家村临河的山崖间,距水面12米。它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形式古朴率直,落落大方,界于篆隶之间,是...
10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冯岁平 汉代书法的载体大致分为简牍、碑碣和摩崖三类。简牍出土已多,直接书写,是典型的书法作品;碑碣存世亦众,除书丹还镌刻,自然包含书刻两个方面;摩崖则在事发之地...
11
一、摩崖总非碑碣
川陕甘毗邻地区分布着众多汉代摩崖,知名者有陕西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以及“石门十三品”中的几种汉代摩崖。这些摩崖的的确确书刻在伟大道路工程的修建之地...
12
二、鉴定拓本疑窦
照此看法,书法艺术界、文博界的朋友或许要问,以往拓本和时下付梓的印本孰优孰劣?孰早孰晚?我无意于此讨论鉴定的依据[7],仅从顺着上述的摩崖角度探讨一下鉴定与赏别...
13
三、凿迁前后变化
1970年,石门水库即将修建,而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27种石门石刻,被搬迁到汉中市博物馆(即古汉台)永远地科学地保护起来。搬移后的《石门颂》,因特殊年代特殊...
14
四、一点粗浅想法
清末民初书法家张祖翼说:“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梁启超说:“《石门铭》笔意多与《石...
15
汉《石门颂》鉴定例说
冯岁平 按巫鸿先生所说,拓本复制是“承载刻文的整个器物,将其从三维实物转化为二维影像”[1],所以拓本有别于器物的描述,也不同于摄影的瞬间真实。拓本及其源自的器...
16
一、摩崖及其拓本的不同
摩崖与碑碣之所以有所不同,从而构成了对其拓片鉴定的许多不同认识,基本的原因在于摩崖表面的不平整,金石学家称之为“天然的崖面”,也就是崖面基本上是天然的,打磨也只...
17
二、所谓剜补、洗刻与补刻
所谓“考据点”校碑法[5]是碑帖鉴定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碑帖的文字和石花等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以此可以判断其拓片的时代先后与优劣。但对于摩崖,...
18
三、改刻的问题
此前,我曾就汉《石门颂》试刻——“惟”字[6]、改刻——“南安”改刻为“武阳”[7]作过探讨,当时称作重刻,后来吾友、甘肃高天佑则撰文云为改刻[8]。之所以提到...
19
四、所谓“翻刻本”
常见论说《石门颂》《杨淮表纪》《石门铭》之中所谓“翻刻本”[9]。以《石门颂》为例,恕我寡闻,自古及今仅有一两种翻刻本,一见于西安碑林书院门,当为木刻,石花几已...
20
五、1970年前后拓本的异同
“石门十三品”毕竟又与传统的摩崖有所不同,即发生了位移,也曾经黏合[11]。1970年,其故地兴建水利灌溉工程——石门水库,在一些文物工作者奔走高呼中,才用较为...
21
读《石门颂》丛札
冯岁平 感谢以郭荣章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让东汉后期杰出的摩崖石刻——《石门颂》的众多历史文化信息,以颇多启迪的深入研究的方法,重现在我们的面前。汉代摩崖的研究...
22
一、这方摩崖究竟怎样名之?
任何一种石刻的命名——不管是摩崖还是碑碣,都是研究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依照它的题额当然是它的命名之惯例,《石门颂》应该名为《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时而简称...
23
二、“六部道桥”指的是什么?
《石门颂》有王升“闵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特遣行丞事西成韩朗字显公……”,“六部道桥”何指,历来不知所云。据石刻文字本义,“闵”通“悯”;“谷道”同前述的“山...
24
三、《石门颂》与《石门关》孰重孰轻?
《石门关》指四川省成都市三河镇马家山3号东汉墓出土的双扇石门的《石门关》碑,准确讲是该墓的墓门碑。2002年年初发现,由整块青石凿成,每门高191厘米,宽100...
25
四、集“辞海”的梦禅为何人?
集字、集联是集萃历代名作而形成的一种书法艺术形式,“集字始于怀仁,唐以前未闻也”[9]。作为汉代摩崖、汉隶之杰作,《石门颂》广泛被集字或集联,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
26
汉《石门颂》与《杨淮表纪》的试刻与改刻
冯岁平 全国现存汉代石刻多达300种以上[1],分布地域十分广阔,书法风格也多姿多彩,而东汉建和二年(148)《石门颂》。熹平二年(173)《杨淮表纪》试刻、改...
27
一、《石门颂》试刻的“惟”字
汉《从事武梁碑》:“竭家所有,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前设坛,后建祠堂,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聘技巧,委蛇有章,垂示后嗣,万世不亡。”...
28
二、《石门颂》改刻的“武阳”二字
《石门颂》终究不同于其他碑碣,且文字多达600多字,又要刻在高达2米的摩崖上,还要在昏暗的光线下完成,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当时的错误以及发现时的更正,《石门颂...
29
三、《杨淮表纪》试刻的“水”字
图3 试刻的“水” 宋娄机《汉隶字源》:“宋绍兴中始出。”故欧、赵二家未著录。1970年,《杨淮表纪》被移置汉中市博物馆保护。凿回的崖面上,在末行“黄门”二字左...
30
读“汉三颂”两得
冯岁平 汉中《石门颂》、略阳《郙阁颂》和成县《西狭颂》是汉代摩崖的精粹,也是古代石刻的代表。对其研究,自然包括对其本体的研究,亦涉及其衍生品如拓本的探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