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源自《石门颂》说之自疑

一、对源自《石门颂》说之自疑

对于北魏《石门铭》书法风格的形成,晚清以降多认为来自东汉《石门颂》。杨守敬《平碑记》:《石门铭》“飘逸有致,即从《石门颂》出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1]民国十四年(1925)正月,梁启超跋云:“《石门铭》笔意多与《石门颂》相近,彼以草作隶,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吾乡邓铁香鸿胪一生专学《石门铭》,然终未能得其飘逸。南海先生早年亦然。此外时流或有学者乃怪丑不可向迩,天下有只许赏玩不许学者,太白之诗与此碑皆其类也。”马一浮跋云:“虽结体疏宕,而气甚条达,笔势颇存《杨孟文颂》遗意,故自超妙可喜。”[2]

图1 北魏《石门铭》拓片

受此影响,我也认可《石门铭》源自《石门颂》之说[3],提出的依据是二者同在褒斜道石门隧道的内壁,不同的是一在西壁一在东壁,但《石门铭》有意取法《石门颂》的杨孟文颂和王升颂两部分,从而分《石门铭》及其《小记》,“案西壁文,后汉永平中开石门,今大魏改正始五年为永平元年,余功至二年正月,迄乎开复之年同曰永平,今古同矣哉!后之君子异事同闻焉”,正是其真实的写照。此外,从书法风格上看,二者皆有草意。如《石门颂》的书风,王昶认为“书体劲挺,有姿致”,罗复堪认为“高超奇逸”,凌云超说“‘山林派隶碑’的翘楚”,更有甚者称其为“隶草”。受其影响,同在一地的《石门铭》的书风,正如梁启超所说,笔意近于《石门颂》,“此以草为楷”。马一浮跋云:“虽结体疏宕,而气甚条达,笔势颇存《杨孟文颂》遗意,故自超妙可喜。”[4]但上述所论,仅仅是从“石门十三品”内部寻找这种关系,再说二者相隔时间长达361年,何况两者中间又有汉永寿元年(155)《李君表》、熹平二年(175)《杨淮表纪》,曹魏景元四年(263)《李苞通阁道记》,晋《潘宗伯韩仲元题名》。一种书法风格的形成,也不是通过简单的类比就能够得出结论的,所以我的原有看法当难以信服。因此寻找较为直接的依据,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