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及其拓本的不同

一、摩崖及其拓本的不同

摩崖与碑碣之所以有所不同,从而构成了对其拓片鉴定的许多不同认识,基本的原因在于摩崖表面的不平整,金石学家称之为“天然的崖面”,也就是崖面基本上是天然的,打磨也只是个别地方。如《石门颂》所在的崖面,其题额部分是较为平整的;其右侧顶部为斜状的裂隙,左侧为垂直状的裂隙,这在当时应该是最为合宜的选择[3]。另外,每一种摩崖的崖面细部,也是需要斟酌的。拓片毕竟是摩崖的衍生品,不知崖面的变化而单纯依据拓片的异同来断定,总有些许本末倒置。诚如巫鸿先生所说,由三维实物转换为二维影像时,摩崖的实际状况是拓本无法完全展示的[4]。如:

例1.第19行第19字“伯”

崖面中上部有较宽的裂隙,且上下不平整。“亻”起笔在裂隙之下,而新旧拓则显示是从上一崖面,有误。竖笔较短,新旧拓依稀可见。“白”撇笔,径直刻在上一崖面,竖笔则从裂隙之下起笔,垂直向下,与末端相连,但左侧有状似撇笔的石花,新旧拓片反映极为明显。横笔亦在裂隙之下,较纤细,但新旧拓片无法如实反映,不仅泐白过多,且将笔画交代不清。

例2.第20行第35字“伯”

崖面上凸下凹,勒刻时则直接选择在下一崖面,因此两撇笔起笔与走向顺着石棱,似乎被压制着。崖面的笔画极为清楚,但新旧拓则与泐白混在一起,使其丰神受到一定影响。

例3.第20行第36字“玉”

勒刻在上下两个崖面,其中第一横笔末端穿过石棱,第二横笔、竖笔在石棱之下,新旧拓则作泐白处理。而第三横笔有波挑,但其末端又紧连一个凹低的笔画,似乎是其挑起,实则这个笔画挑起,但并未那么长。

由此可见,摩崖的天然石花、裂隙在被捶拓者转换为拓本后,基本上以泐白的形式出现,与碑碣拓本的泐白有着本质的不同,关键在于碑碣较平整,其拓本的泐白多属人为,而摩崖凹凸不平,其拓本的泐白多属客观,并非人为。尤其像汉《石门颂》这样的摩崖,书丹者顺势而为,不避石花、裂隙,径直将笔画书刻其上,这样被捶拓后笔画被人为地泐白,只是因为无法捶拓出来。实物与拓本之间的这种不同,直接影响着摩崖拓本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