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碑醳》的内容与价值

二、《石门碑醳》的内容与价值

《石门碑醳》一书不分卷,作者王春林按所见石刻前后次序,逐一摹录。根据内容,全书分为三部分:

一是摹录数量较多的石门石刻。全书所收除名扬天下的石门十三品外,尚有众多的摩崖石刻。如赵敏若碑、范鼐碑、曹济之碑、文冈碑、张伯山碑、安丙碑、赵公茂碑、俞伯谟碑、鲜于翔碑、刘希曾碑、章邵碑等。对于这些石刻,王春林或摹写、或著录,由此影响了有清一代石门石刻的研究之风。

二是王春林在书中的附记《游石门记》。这篇文章,是他深入褒谷考察的纪实性游记,该文全面介绍了来往石门的艰辛、石门隧道的面貌以及众多石刻的分布情况,同治年间罗秀书《石门道记》详细程度与之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因此,王春林的《游石门记》为今天进一步研究石门石刻及其分布,提供了确凿可靠的资料依据。有学者根据这个记载与其他文献记述,列出了石门石刻分布与《石门石刻一览表》[9]

此书之后,还附《郙阁铭》《重刻郙阁铭》《郙阁铭摩崖碑考》《右扶风丞李君石刻考》。这是王春林研究石刻的心得之作。《郙阁颂》是东汉著名的摩崖石刻,与《石门颂》《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尽管《郙阁颂》并非石门石刻,但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对《郙阁颂》的研究,成为今天研究这种面目全非的石刻之重要依据。对于《李君通阁道记》的记载,不仅准确精当,而且对其书法风格作了恰当的评价,其价值不容忽视。

1967~1971年,国家在石门故地兴建石门水库,石门及其南北山崖间的石刻,除石门十三品重要石刻凿移至汉中市博物馆庋藏外,绝大多数已淹没在水下,给此后的研究造成了客观上难以想象的困难。因此研究这批石刻已无法像现存的碑碣那样,研究者有更多机会身临其境,摩挲原刻。从传统金石学理论角度来看,研究碑碣的重要依据是拓片,限于当时条件,今存石门石刻拓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是差强人意。作为研究较早的王森文,他不仅摹写了大部分石刻,更对石门故地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以致现在的石门石刻研究,多依靠这些记载而得以深入。

王森文《石门碑醳》完成于嘉庆十九年。此书之前,已有康熙年间郭友源《石门碑考》,但该书仅见于岳震川《赐葛堂文集》,且只言片语,有名无实,难见全豹,更可惜的是此书未能流传下来。此后则有同治十一年(1872)罗秀书等人《褒谷古迹辑略》。此三书系清代中后期研究石门石刻的重要文献,亦是今天探讨石门石刻的必不可少的资料依据。但综合来看,《石门碑醳》的价值明显高于《褒谷古迹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