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法艺术风格
《大开通》最重要价值在书刻艺术方面,毕沅《关中金石记》评其“体界篆隶之间,甚方整。而广狭不一”;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它的“字画古劲,因石之势,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此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方朔《枕经堂金石题跋》“玩其书势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劲”;吕世宜《爱吾庐题跋》有:“极平正极险绝,汉隶中之绝无仅有者,毕秋帆先生谓界在篆隶之间,何也岂以隶必作波势耶!”可见古人认为《大开通》摩崖书体是隶变的重要材料,其浑厚古秀的气质更符合碑学的价值标准,因而深受推崇。
《大开通》摩崖浑厚古秀,波磔横平,体界篆隶之间,这是此类书刻的艺术特点。有学者将其与始建国四年(12)《东海郡琅琊郡界域刻石》《连岛灯塔山羊窝头刻石》、建武中元二年(57)《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赵国易阳南界刻石》并称为“大开通类型”摩崖刻石,认为这种大字榜书体属于《说文解字》中提出的秦书八体之一的“署书”[13]。从考古资料考察书体的演变,如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文字,其书体明显为隶书。这证明秦统一时文字统一,并非统一于李斯所作的小篆,在那个阶段隶书已经普及[14]。西汉悬泉置出土的简牍、帛书、纸文书、墙壁题记等文字资料,更让我们领略到成熟的隶书、章草的真实形态。在东汉永平年间,隶书应早已定型且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把《大开通》摩崖中的文字,作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来认识,似乎存在问题。再看洛阳东汉刑徒墓砖、九龙山王陵塞石上的刻字,它们与《大开通》摩崖文字更加接近,应当是刻石中的“铆字”,即刻工直接将文字刻于石材,这类文字取决于刻手的文化基础、工具及石材的质地,其艺术风格具有金石韵味,再经过风雨侵蚀,呈现出难以摹拟的古朴神韵,正如杨守敬《平碑记》中所讲:“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
总之,《大开通》摩崖虽然是“石门十三品”之一,但其历史与艺术价值独特,它既涵盖褒斜道及古代交通的问题,又涉及摩崖书刻中书体和流派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价值也会不断被揭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