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表》书刻艺术品藻
2025年09月26日
五、《李君表》书刻艺术品藻
《李君表》是石门隧道之中出现的第二种有确切纪年的摩崖。崖面较小,故选择在石门摩崖之左上部,两者之间有垂直状的极不规则的裂隙。因此正如莫友芝所说“行纵横不正,均如《杨淮表纪》。”不过所谓的“上、下端隐有界文,限书地”,在摩崖和今存善拓之中,上端保存有横线,但下端则看不出任何蛛丝马迹。
清末叶昌炽《语石》说:“吾人搜访著录,究以书为主,文为宾。”《李君表》的书风,陆增祥评为“行字参差,字体亦偏斜不整”。书法承续《石门颂》之风,唯书写较随便,似不经意而为之。整个章法有列无行,大小参差,疏密相间。其笔法则有恣肆之意,又有雍容方正之处,看似不经意,实则气韵神通。莫友芝说其形制与《杨淮表纪》相类,其书风何尝非此,甚至说《李君表》的书风影响了此后的同在隧道之内的《杨淮表纪》。可惜由于刻工欠佳,今天颇显漫漶不清,但生动秀雅之气,仍可入于眉宇之间,无愧为东汉俗隶的代表作,今天自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沙孟海先生曾就碑刻研究提出写手与刻手的问题,即有写手刻手俱佳者、写手佳而刻手不佳以及二者俱劣者[21]。我曾就“汉三颂”——《石门颂》《西狭颂》和《郙阁颂》的书手、刻手进行过初步的探讨[22]。汉《李君表》则“书者和刻石者姓名俱不详”[23]。如果说《李君表》的写手佳,那么其刻手似嫌欠优。位居石门西壁,本为石门的一部分,但崖面较小,所以下部有一条右高左低的斜状裂隙,其下略显凹凸不平,其余则较平整。但刻手刻勒时,似较仓促,一些凹陷之处的笔画极浅,致使日后金石学家认为石刻漫漶不堪。且字口不平整,多呈跳跃式,致使拓本极其不清。这是今天研习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