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一代之风

三、开一代之风

北魏《石门铭》,清代以降屡有记载,如清毕沅说:“(王)远无书名在,而碑字超逸可爱,又自欧、赵以来不著录,尤可宝贵也。”[12]同治十三年(1874),吴大澂《石门访碑记》:“《石门铭》《杨淮表纪》《石门颂》均刻门内石壁,凹凸不平,铭、颂文完善无缺;……独王远书颂铭,石多绽裂,摹拓较难。”这些研究,基本上属于探访考据与文字考释,不过引起更多学者广泛关注的,则可以说始于康有为,准确地说始于他的《广艺舟双楫》,始于他尊《石门铭》的说法。

光绪十五年(1889),康有为完成《广艺舟双楫》,光绪十七年刻版,“凡十八印”[13],一时传播诸远。许多学者由此对《石门铭》兴趣倍增,尽管其远在西部僻壤,但视其拓本为宝,所以著录与评审者较多。如张祖翼,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十九日为匋斋(端方)跋:“《石门铭》在魏碑中尤称逸品,与《郑羲碑》同在永平初年,笔法亦不相上下,风神爽朗,笔有余妍,王远殆当时工书者哉!文亦舒卷自如,不事雕琢,可称二美。”另如王瓘:“独是铭运用超妙,如天马行空,王远亦当时巨手哉!”王闿运:“王远无书名,而碑字超逸可爱。”“文、书俱逸宕,自喜拓本完整,令人眼明。”李葆恂题:“书势古劲秀逸,于魏石中为甲观。”这样的著录与题跋,屡见诸各种拓片与书籍之中,其数量远超于清末民初之前。

《石门铭》的研究者也骤增,且大多由书法角度审度,从而滋润其艺术创作。康有为弟子萧娴,人称“粤海神童”,一生钟爱“一盘三石”,对《石门铭》的临作不少,较早地将之现出在展览之中。而且她还受益终生,平生旨趣未易[14]。在这种临摹与研究中,康有为的熏陶如影如至。于右任诗道:“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对《石门铭》的喜好跃然纸上。还如现代胡小石、陆维钊等书法家,对之评价较高,也多临作。

再如,李瑞清(清道人)、曾熙及其弟子张大千,其《石门铭》临作(节临)也堪称艺术精品。他们均对其有所研究。曾熙跋云:

予求《石门铭》“此”字不损本及此石“高”字未封“口”,几二十年不能得。辛亥予从京师得《石门铭》“此”字不损本,阿梅未及亦得此本,今岁出以相较,则予本精神相胜远甚,惟此本则予生平所未见,初疑摩崖拓手不能有如是之精,既假至于斋月余,以校余所藏国初拓本,其石泐所损残之点画,既而此本可以参证数字,复取此本与瓶斋所藏明拓本参校,则引本精神完好,笔画明豁,其为宋拓无疑,且宋人好浓墨肥拓,此必好古之士督良工不惮兼日之力,方能从绝崖得之,宜阿梅宝爱之,不肯让予也。阿梅前书刻削,得此拓后,遂如神龙飞跃九天矣。

      乙卯除日农髯熙为阿梅已四鼓矣

一代书画大师张大千亦曾对之称道:“此书已带行押,为北碑中之仅见者,极可贵也。”[15]其他临作者,亦有相当的感悟,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月陶濬宣跋:“魏《石门铭》合隶草为一乎,可悟汉晋以来,稿行笔法北魏中神品也。”邓文瑗:“《石门铭》为摩崖书,笔势纵逸,而中绳墨。”凡此种种,均已超过前人的著录和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著名学者董作宾在成都写成《〈石门铭〉校考》:“客岁友人自汉中来,搞旧拓《石门铭》一纸见赠,张之壁上,取《金石萃编》校读之,揣摩旬余日,多识者三十余字,全文句读可通,此读旧称其书法超逸可爱,学书睹我奉为圭臬,文字记叙工山修道事,关系土木工程,亦极贵重之史料也。”这一篇论文补苴了《金石萃编》诸种文献的阙漏,堪称研究《石门铭》的一篇重要论文。

此外,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旅汉学者赴石门探碑访古,目睹《石门铭》漫漶状况,遂由张万杰书,章尚志、潘海亭刻石,完成了《重刻〈石门铭〉》,著录了摩崖全文,几无错讹和遗漏。其跋曰:“我来汉中由此过,洗笔题名留山河。千古山川传以人,王远挥毫地亦卓。生平心爱访古作,今到石门幸如何。门铭之书真卓荦,对此今又感慨多。可恨岩曲已残缺,久后游者更婼蜀。因此重缮原文意,得便延陵人揣摩。”[16]该碑已成为研究《石门铭》的重要实物依据。

综上所述,由于康有为的倡导,从此开研究《石门铭》之一代风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百年来的这种研究,除传统的著录与评说之外,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临摹和研究之作,有的甚至成为研究该书法家或书画家极为重要的依据。由此看来,《石门铭》及其“高逸奇浑”书风的认可与广扬,康有为其功厥伟。

图1 《石门铭》摩崖,现存汉中市博物馆

从右向左,可见其崖面极不平整。

图2 北魏《石门铭》拓本

图3 正在粘接的《石门铭》(历史照片)

《石门铭》1970年搬移至汉中市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初用合成树脂的办法对接、粘连,个别裂隙较大处用石膏填充,背后用混凝土等进行加固。

图4 《石门铭》摩崖(局部一)

图5 《石门铭》摩崖(局部二)

图6 康有为自题“此”字本

图7 梁启超题跋

图8 张祖翼题跋

图9 李瑞清(清道人)节临作品

图10 曾熙节临作品

图11 张大千节临作品

图12 陶濬宣节临四屏

图13 邓文瑗节临作品

图14 于右任题诗

(本文被评为第三届岭南书法论坛优秀论文。载郑荣明主编《第三届岭南书法论坛论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注释】

[1]马宗霍:《书林纪事》卷二,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35页。

[2]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其拓本,历代法书萃英之一,1982年。

[3]本文所引《广艺舟双楫》,为崔尔平先生校注本,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故文中仅注其页码,不再另出注。

[4]《魏故镇军将军兖州刺史羊公墓志铭》,1964年山东新泰天宝镇出土,长84厘米,宽83厘米,楷书。见周郢:《新发现的羊氏家族墓志考略》,后收入泰安市泰山区档案馆编《周郢文史论集——泰山历史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5](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八,载《石刻史料新编》第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第142页。

[6]罗复堪题诗:“高超奇逸《石门颂》,胆怯何由敢问津?合与《孟初》称草隶,苦心力学莫因循。”

[7]凌云超:《中国书法三千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0页。

[8]方爱龙:《北魏楷书仙品〈石门铭〉》,载《石门铭》,历代善本碑刻丛书之一,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9]冯岁平:《分析北魏〈石门铭〉刊刻的一个问题》,载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第七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

[10]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十二,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47页。

[11]方爱龙:《北魏楷书仙品〈石门铭〉》。

[12](清)毕沅:《关中金石记》卷一《石门铭并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13]白沙:《康有为和他的〈广艺舟双楫〉》代序,载康有为著,崔尔平校注《广艺舟双楫校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7页。

[14]王白桥:《萧娴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张大千1922年曾作《石门铭字集联》二十一首,1970年作《上元集石门铭诗寄文君》二首,第839~841、554页,李永翘:《张大千诗词集》,张大千系列丛书之一,花城出版社,1998年。

[16]碑高147厘米,宽68厘米,刻成后嵌立于石门隧道东壁,紧临《石门铭》。1970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今藏该馆汉台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