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铭》纠错举例
面对特殊的山崖,书刻者自然要谋篇布局,精心为之。相比东汉《石门颂》的有行无列,北魏《石门铭》则是纵成列、横成行,即便面对石门隧道东壁的凹凸不平、起伏怪异、裂缝裂纹纵横的崖面,似乎有一张无法抗拒的方格界栏无时无地在约束着书刻者的行为。这样的布局自然是精心和有意识的。摩崖省却了采石之劳,却无法选择已确定的崖面之上的细枝末节,因而无法回避摩崖的特殊性。而且《石门铭》在褒斜道南端的褒谷口石门隧道之中,迄今民谚有云“河东店的风”,表明顺着河谷的山风之大。刊刻时还要在野外,面对石门隧道之内较为昏暗的光线,刊刻字数较多的《石门铭》,那要费极大的周折,即便是时下,若不设身处地还极难理解。
《石门铭》的书刻者,极尽职责地书丹、凿字,刊刻者也极忠实书丹者的书迹。但百密有一疏,书丹与刊刻衔接间有差错。有的问题关系到摩崖本体所反映的内容,因此不得不改,不得不重新刊刻。难道《石门铭》还有错误吗?请看——
1.第11行第3字“诏”
说明:以下表格,旧拓用康有为“此”字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82年;今拓用汉中市博物馆等编《石门汉魏十三品》,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按照摩崖,其点笔明显有改刻的痕迹,即现在的点画中间有一小石痕,故点画原先刻在其上,而改刻者将其点画沿着原有的痕迹稍微向下,从而形成了今天所见的点画。
“诏”的“言”之上,明显刊刻一竖笔,自古及今,“言”字未曾有过这种写法。全篇布局中第7行19字,而其他行22字,原因是第8行有“诏”,另起一行以示对“大魏”“皇魏”之诏的尊重。至于“言”中直笔究竟作何解释;如果刊刻有误,究竟原先又刻为何字,对此尚希贤达指明。
2.第21行第1字“四”
“四方”的“四”,“囗”中是“儿”,也常常书写为“丷”或两竖画。但《石门铭》却刊刻为三竖笔,自古及今未曾有过这种写法,仅见清末著名书法家曾熙节临时有这样的写法(图1)。
揆按摩崖及其笔画,“四”字先刻为“四”,即中间第三竖笔为“四”的横折笔。再刊刻时,以为“四”字并不佳妙,遂改刻其右端,即在“四”右边外侧,顺势将上一横笔延伸并向下折,然后连接下一横笔。再按摩崖,改刻者还将上下各一横画加深。
或许有人提出,“四”字的改刻为何不是在左端。从摩崖看,中间第三竖笔与上一横笔接连处,明显有折笔的痕迹。虽然第三竖笔接连上一横笔的笔画较浅,但下一横笔、第三竖笔的深度基本无差,反倒是现在所见的最右端所添加的横折笔深度较浅。所以改刻“四”字左端是不成立的。
图1 清曾熙节临《石门铭》轴
此段为《石门铭》的铭辞,“以宣四方”的“四”取自摩崖,相仍未易。
3.第26行:何谓“正一月”?
“正月”,本无疑意,但摩崖刻勒却如上表所示。既然为“正月”,又何来“正一月”?更何况“正一月”,大概自古及今未有这种叫法,因为“正月”就是正月,“一月”就是一月。看来这里是原来刻为一字,后来发现不确,又改刻了过来。
但最先刻为什么字呢?石刻署“魏永平二年太岁己丑正月己卯朔卅日戊申”,这也是《石门铭》刻镌的时间。所见文献叙录或作“正”,或作“二”。我认为当为“二”:
第一,摩崖显示,“正”字下一横笔,与其下的“月”无关,只可与其上发生关系。“正”与下一横笔,所刻深浅明显有别,而“正”字下一横笔,左右笔画也是如此。从此看出,上面“正”字各笔画,包括上一横画、中部两点画、左侧竖笔粗而浅,这在《石门铭》中屡见不鲜,不足为奇。
第二,如上所述,“正”字下一横笔的中部明显比左右两边深,与“正”“月”间的一横笔深浅相当,我认为从字形结构看当是“二”字。这样说来,当初刻为“永平二年二月”。但文中明确说,这项工程“起四年十月十日,讫永平二年正月毕功”,《小记》也说“余功至二年正月讫手”。所以出现这个错字还导致了工程完工时间的出入,对于叙述上的问题,实在不改不行,故而改“二”为“正”。改刻时充分利用了“二”字笔画,但又无法磨掉摩崖崖面无法利用的“二”下一横笔,从而留下了“正一月”这个现象。
第三,或有学者以为,原先刻为“三”字,非“二”字,即“正”字上下两横笔,再加上“正”与“月”之间的一横笔,否则“丑”与“月”之间空格太多。从理论上讲,这未尝不是一家之言,因为文中所述完工并非永平二年三月,这样的错误一旦出现又必须纠正。但从摩崖上看,这样的可能又不存在,因为这三横笔深浅不一样,最上一横笔明显较浅,与下面的二横笔不同,且如此三横笔累积起来,这样的“三”字的字形结构,在《石门铭》中也是不存在的,甚至让人对北魏时期的文字之美感也产生了怀疑。
4.《石门铭小记》第5行第9字:是“前”还是“世”?
第5行第9字是“前”还是“世”?如果说是“前”字,那么其笔画之间不协调,明显有疑:“月”左竖撇,大半在上一崖面,末笔在下一崖面,且呈断笔状;右竖钩作竖画。“刂”右竖勾亦作竖笔,且极短,与“月”极不搭配。需要注意的是,其中部“月”与“刂”有一横笔,显系人为刻勒。
如果说是“世”字,同样的道理:其下一崖面的“月”字左竖撇的末笔、右竖笔仅到上一崖面接触处便戛然而止,“刂”左竖笔又作何解释?
正因为如此,许多文献著录这个字时,以“□”作残泐处理。在较长的时间里,我也一直不得其解。忽有一日,看到其左第6行有“后之君子异世”语,遂恍然大悟,此岂非“世”字?揆按摩崖笔画,原来先刻为“前”字,即上部和今天所见的“月”“刂”。但“开复之年同曰永平,今古同前”这样的语句,读来明显不通,因为“开”之年为永平,是东汉永平年间;“复”之年为永平,乃北魏永平年间,此“前”字所指不明。书者与石师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将改“前”为“世”。仔细审视摩崖,发现“前”字上部一横笔,分别向左右延伸,且笔画肥瘦有别;穿过中部的一横笔,又避“前”字中部笔画,即穿过“月”右竖笔时,刻勒稍浅,但“刂”右竖钩的钩画,明显比这一横笔深。经过这样顺势重新刻镌,此句话当时改为“同曰永平,今古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