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行与生卒

一、排行与生卒

我曾据岳震川《赐葛堂文集》,妄断王森文为王成祉的次子[1]。周郢先生据《诸城县续志》:萦绪“著述甚富,子凤文、麒文、森文,孙肇晋。麟文字麟徵,恩贡,善书能诗。肇晋,见《文苑传》”。认为王森文是其三子[2]。按是志记载,若按其次序排列,森文当然是萦绪的三子。

我们注意到岳震川所说:“余昔读石柱同知诸城王成祉先生《年谱》,盖贤大夫也。清德庇育子贤女,复超寻常万辈,南北名流称‘王十二春林’者,其贤子也。”所指应是王萦绪《成祉府公自著年谱》[3],纪事虽止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但上述问题则有迹可循。

王萦绪(1713~1784),字希仕,号成祉、天馥、莲峰,又号五莲山人,山东诸城人。雍正五年(1727)冬十二月娶张宜人,六年冬生长子凤文,十年秋生次子炳文,十二年生三子麒文,乾隆五年生四子淦文,十六年生五子璧文(二十一年殇),另外十三年生长女,八年生次女(十七年殇),十一年生三女,十三年生四女。乾隆二十年春三月张宜人卒。该年冬十月继娶李宜人,二十四年春生六子甲文,二十六年九月生七子炎文,另外二十一年生五女(二十五年殇),二十五年生六女,三十二年李宜人卒于京邸。这样看来,《年谱》之中并无森文。按岳震川所记:“长子凤文,乾隆丁未科举人,知饶阳县,擢知州,亦以循良称。女春林姊与凤文同母,曰张宜人,春林母曰李宜人,继室也。女长春林十余岁,为齐河马御史人龙妻。成祉先生方任酆都县令,李宜人卒京邸,春林与弟妹皆数岁。”这里所说的王森文之姐为张宜人所生,后来又是马人龙之妻。《年谱》记载:乾隆三十四年(1769)秋八月,“第三女适齐河县刑部郎中马人龙”。此即王森文的三姐,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女长春林十余岁”,又李宜人卒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春林与弟妹皆数岁”,说明春林不是甲文便是炎文。

再按岳震川记载:“成祉先生卒,春林贫,疏于学,又薄举子业用,是数落解夫人资助之。每下第饮以酒对之泣。春林惭惧,乃攻制艺,遂成进士。及署安康县令。夫人遗仆聘问,寄语曰:‘弟若鬻法受赇,即非奉政府君之子,淡泊非弟能,亦当留有余啖,后世子孙一人享尽。’凡家使至兴安,必谆谆申训,绝不为妇人之仁。呜呼!吾以此益识成祉先生之贤也。屈大夫之姊申申詈平,虑其以忠直伤生,此女兄弟之至情也。识非庸,姚广孝之姊不乐燕王靖难之举,詈广孝画策识敌,烈丈夫。春林之姊,女代母慈,廉正寡欲之教,凛凛如严君宜乎。春林明发不忘,请载以文字。震川素好文,病早衰,不能如欧之并韩也。果能传夫人乎?抑或藉夫人以传余文耶?”按其三姐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岳震川应叶世倬之聘在安康时为嘉庆十八年(1813),这样说来其年过六秩;且按王春林之生平,所以此必为王甲文,其父王萦绪所记甲文,当为家中所称,而森文当为日后所名。王森文不是次子,也不是三子,而是第六子。

端木从恒《叶健庵先生年谱》:兴安太守叶世倬于癸酉年“三月,延岳中翰一山主书院讲席”[4],也就是说,嘉庆十八年(1813)岳震川任关南书院讲席。按此计算,森文之姐已过六十,这与岳震川所说的“夫人年过六秩无恙,闻其子少补诸生,凤概倜傥似春林。他日吾游济南,谒孔林,当访识此贤母之子也”也就相吻合了。

道光《诸城县续志》:“徙补雒南。调繁蒲城,甫三月,卒,年六十五。贫无以殓,邑尚书王鼎遗之棺,同官复赀助之,乃归榇。”[5]徙补雒南在略阳知县之后,而调繁蒲城之后三月即卒。按道光元年(1821),洛南知县王森文遍访洛邑民间,终于征得拓印真本,摹记勒石,碑在保安阳虚山下许家庙村(今洛南县保安镇许庙村),高1.6米,宽0.65米,正面题额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为“仓颉授书处”,背面题额为“阳虚鸟迹”,下书仓颉所造二十八字。这说明道光元年,王森文尚任洛南知县。另据光绪《蒲城县志》[6],道光二年(1822)十一月张廷槐任蒲城知县,三年六月王森文接任,但十月则由黄献球继任,说明王森文任蒲城知县在道光三年(1823)六月至十月之间,与“甫三月,卒”的记载相合。如果上述推论属实,那么我过去按照《蒲城县志》记载的道光三年卒,“若不计农历与夏历纪年的差异,笼统地按‘年六十五’推算,王森文的生年则是1758年,即乾隆二十三年”实则有误,他生年应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春,其父王萦绪已四十七岁。

王森文除名王甲文外,尚有雅号。岳震川说“南北名流称‘王十二春林’者,其贤子也”。章学诚《与王春林书》中也径称“‘春林十二弟’足下”,但“十二”究竟何指,尚待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