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石门的研究
对于包括摩崖石刻在内的石刻研究,除亲赴实地考察外,另一传统则是根据拓本赏玩、研讨,从而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鲁迅(1881~1936)在教育部供职时收集的汉中碑刻拓片,最早者是《石门颂》,最晚者是《石门铭后题记》(即《石门铭小记》),去琉璃厂多在星期六他休息之时。从《鲁迅日记》[17]看,他从琉璃厂碑帖铺中购有:《乙卯日记》1915年7月4日星期天,“午后往留黎厂(今作琉璃厂)买《杨孟文石门颂》一枚,阙额,银二元。”《丙辰日记》1916年6月10日,星期六,午后“往留黎厂买汉中石刻拓本一份,除《鄐君开道记》,共十二枚,直(值)六元。”这次购买当为“石门十三品”,其中不包括东汉《开通褒斜道石刻》和北魏《石门铭小记》;数量也最多,总共12张。《丁巳日记》1917年12月16日下午,又在琉璃厂购《石门铭后题记》一枚,从书帐看,这张拓片价格是一元。鲁迅收藏“石门十三品”拓片时,不免遭遇伪品、新拓的困惑。《丙辰日记》1916年1月9日记载,这一天也是星期天,午后他在琉璃厂购买《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拓本说:“买《鄐君开道记》旧拓本一枚,‘钜鹿’二字未泐,值二元。”从清代以来,金石学家以“钜鹿”有无、损泐与洗刻来鉴别拓片的优劣与时代的早晚,但当他回到寓所绍兴县馆审视时,却发现它并非旧拓,不禁黯然神伤,遂于翌日(周一)再至琉璃厂请求调换,“午后审知《鄐君开道记》为重开后拓,持往还之,别易较旧者。‘钜鹿’二字微可辨,直(值)减五角。”这说明鲁迅先生乃碑拓的行家里手,也可看出当时汉中拓片在市场上的混乱状况。
鲁迅先生购买碑刻拓片,意在抄录碑文,研究金石,著成碑录,与书法临摹有着本质区别。他搜罗每一种石刻拓片时,力求完整;校勘碑文,如同纂辑古书一书,总是参照各种拓本与著录进行比较研究,反复校勘,不厌其精,因此对前人著录研究有所补益和纠正。如他购得的《石门颂》,就缺“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10字;《石门铭》及其《小记》,大致前后两次购得。鲁迅对石刻的执着,可从《鲁迅日记》丁巳(1917)元月22日看出:“晚许季上来,并贴食品。旧历除夕也,夜独坐录碑,殊无换岁之感。”他独坐山会邑馆补树书屋中抄录碑文,除夕之中尚能如此认真,可见其对碑文的重视。所以鲁迅先生对“石门十三品”的钟情,是值得一提的。
康有为(1858~1927)《广艺舟双楫》早在1888年完成,其尊碑抑帖之风畅行一时。由于他钟情于被他称之为神品的《石门铭》,所以1922年康有为又题《石门铭》二首:
北碑终是王家好,王远书铭在石门。凤翥鸾翔仙众去,花浓雪聚佛微言。
瑰姿异态自奇逸,隶韵草情得妙玄。右挈龙颜左瘗鹤,追随羲献探南元。[18]
梁启超(1873~1929)也乐好碑刻拓片的收藏,早在民国六年(1917)题《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记》时即指出“隶书带楷行笔法,且含草意,此晋蜕嬗之迹也”,“此碑盖兼魏晋两代之迹矣”,还纠正了翁方纲对首行的释文,认为晏袤释为“泰和”是准确的[19]。跋《石门铭》,认为其“笔意多与《石门颂》相近,彼以草作隶,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天下有只许赏玩,不许学者,太白之诗与此碑皆其类也”。此外他还对《李君》《杨淮表纪》作了相应的研究。
1930年,曹恕伯《残碑索隐·寒泉盦随笔》评《石门颂》“风华艳逸,颈挺自恣,与《褒斜道》疏密不齐,颇具深逸”,将其奉为隶中之草,并指出与《李孟初碑》《祀三公山碑》之不同,《石门颂》的“命”字被石花切断,“诵”字虽然石理残泐,然竖笔处因为健挺,石泐处臃肿不塔,“升”字末笔更为崭然,所以其笔画长短适均,竖笔乃自然垂笔,非故意为之,“得此本观览,供人玩索”[20]。
1934年10月23日,著名学者罗尔纲受胡适先生的安排,前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室,整理晚清艺风堂缪荃孙收藏的拓片。他对每种拓片均登记其年代、地域、碑主姓名,撰人姓名,碑的尺寸、碑文的行数与字数、碑文漶漫剥落程度等,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艺风堂拓片第16号便是《鄐君部掾开通褒斜道碑》[21]。
董作宾(1895~1963)先生因汉中来的友人赠其《石门铭》旧拓,便“张之壁上,取《金石萃编》校读之,揣摩旬余日,多识者三十余字,全文句读可通。此刻旧称书法超逸可爱,学者多奉为圭臬,文字记叙开山修道事,关系土木工程,亦极贵重之史料也”,因此在1940年3月3日写成《石门铭校考》[22],提出石门创修于东汉永平年间,汉中献地一事指正始元年(梁天监三年,504)夏侯道背梁归汉,北魏重修褒斜道可补《北史·羊祉传》之阙如。同时他还邀请岑仲勉、劳干先生摩挲推敲,多所辨识,提出了它的撰与书非同一人的看法。
高文先生《石门颂集释》指出,建和二年(148)汉中太守王升为楗为杨涣孟文所立,主镌石之役者,晁汉强、王戒二人,晁、王复承赵邵之属,于颂后纪王升造作石积事,并对摩崖全文作了阐发,最后著录了《石门颂》的文字[23]。他还发表了《西狭颂集释》《郙阁颂集释》等成果,可以说是研究《石门颂》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研究“汉三颂”的重要成果。
张震泽(1911~?)认为高文先生“文中错字晦文,多已疏解,略可讽诵”,对于“间有未释,或释而未尽未安者”则作了详细的补述,并对所见职官名称与王府君附记作了相应的探讨,尤其是指出碑文通体用韵,并求诸古韵多有相合:
第一组:躬、通、隆、充、中、秦为一韵;
第二组:焉、难、艰、年、门、残、循、巅、渊、晏、磐、寒、前、残、患、安、言、文为一韵;
第三组:请、争、悬、经、平、宁为一韵;
第四组:旬、原、贤、勋为一韵,与第二组同;
第五组:明、光、荒、强、霜、方、通、常、纲、章、明、情、荣、纵、皇、通、同、功、诵为一韵;
第六组:知、易、归、丽为一韵[24]。
值得一说的是,著名学者张祖翼(1849~1917)评《石门颂》:“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25]他也著成了《汉碑范》一书。其子张延奂(1874~1931)也承续其研究,著成《汉碑古字通训》一书[26],对汉《石门颂》作了大量阐释,堪称一部民国时期研究汉碑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