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学政的吴大澂
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与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同时,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1813~1884)接旨“提督陕甘学政”[9]。从该年十月到任至光绪二年(1876)十月陈芑庭(翼)接任,他在陕甘学政任上前后满三年时间。按照《愙斋自订年谱》记载,他于同治十二年接印后按试乾州、凤翔府。次年(1874)二月按试同州、西安,四月出棚到陕北的延、榆、绥,八月赴汉中、兴安和商州。光绪元年(1875)正月,按试平凉、庆阳、泾州、固原、宁夏、甘州、凉州、西宁各属,再至兰州,七月初返归西安。十月补试巩、秦、阶三属。次年(1876)二月,按试乾州、凤翔,接考同州、西安[10]。
清代学政的职责,《清史稿》记载“提督学政,省各一人,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11]。吴大澂任陕甘学政,就是管理和督察清代陕西、甘肃诸地的儒学,包括举行岁、科两试。其署衙当时设在三原县。出棚按试,每三年莅考岁、科试各一次,民国《平凉县志》记载:
凡考取者,送县学肄业,名曰附生。逢岁科试,考列一等,有廩增缺,即补口廩生增生;列二等者,仅帮增。遇廩缺,由增生先补之。惟逢岁考,依名次得出贡一名,曰岁贡。逢覃恩年,曰恩贡。其选用高岁贡一级,岁贡以训导用,恩贡以教谕用,此常格也。又有拔茂甄异之途,每十二年,考取一名曰拔贡,朝考列一等一、二名者,以七品京官用。其下以知县用,二等以州判用,三等得以州判或教谕,注册候选。学使每临考试,下车伊始,先谒文庙,后到府学明伦堂,衣朝服,同提调各属教官,席地听讲圣谕毕,更衣升堂,各教官请学使抽签,诸生日出讲书,回考院,出示场规及考试日期。明日即试县学诸生以试赋,名曰古场。又明日,试诸生以律诗、八股,曰正场。又明日,试童生。又明日,复试诸生,最后复试童生。凡五日而毕,县学诸生,岁试须应考,否则名欠考,功令下次补考。其年老有疾者,准告顶,不复赴岁试矣。[12]
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初五,吴大澂投书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对当时关中的学风直抒己见,多有臧否,当然这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关中自兵燹以后,寒士荒经,文风久已不振,车所及,与诸生苦心劝勉,有善必奖,有弊必惩,冀于士风稍有裨益。所愧根柢浅薄,不足为士林表率,时滋惶悚。山林隐逸之士,讲求正学者尚有数人。近今俗尚以时艺相炫,敦本励行,目为迂儒,不得不稍示激扬,以为通经明理者劝。至训诂之学,几成绝响,稍知门径者百不得一,恐一时遽难振兴。[13]
在此期间,吴大澂曾荐举关学名家贺瑞麟、杨树椿,筹款修葺延安各书院,帮助许仙屏为味经书院筹款,具折奏请停止圆明园工程,也曾奏“特参陕西邠州训导薛培庚性情乖张、不知检束的声名陋劣”一折,还奏请将仓颉列为祀典[14]。应该说,吴大澂任陕甘学政时竭尽全力,为事卓然,声名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