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十三品”概说
“石门十三品”即“石门汉魏十三品”,名出清代,指的是分布在古褒斜道南端褒谷口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的十三种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是:
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大开通》;
东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摩崖,俗称《石门颂》;
东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表》摩崖,简名《李君表》;
东汉《杨淮杨弼表纪》摩崖,俗名《杨淮表纪》;
汉隶大字《石门》摩崖;
汉隶大字《石虎》摩崖;
汉隶大字《玉盆》摩崖;
汉隶大字《衮雪》摩崖;
三国曹魏《李苞通阁道题名》摩崖,简称《李苞题记》;
北魏《石门铭》摩崖、《石门铭小记》摩崖,合称《石门铭》;
南宋《鄐君开通褒斜道释文》摩崖,简名《大开通释文》;
南宋《山河堰落成记》摩崖;
南宋《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释文》摩崖。
这些石刻有的在石门隧道内,有的在石门南北山崖或褒河河滩,基本上属于摩崖。
石门位于陡峭的鸡头关之下,先民们在不断踏勘之中,排除艰险万难,东汉永平年间,明帝诏令修复褒斜道时,还开通了石门隧道。《石门颂》记载,“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说明开辟的办法是“凿通”,即凿通石门及其南北的栈道,亦为人工所开。但当时并无“隧道”一词,于是人们约定成俗、形象地称之为“石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七载:“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据实地勘察,石门略呈南北向,基本与褒河河谷平行,其基面与南北栈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说明南北贯通,平坦易行。东、西两壁因山嘴长短而略有不同,其中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4.2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按照汉代通行的定制,石门洞内在当时可容两辆车并行或相向而行。石门的开通,极大方便了南北往来,使褒斜道七盘山段大为改观,来往行旅称便。北魏《石门铭》载“穹隆高阁,有车辚辚。咸夷石道,驷牡其骃。千载绝轨,百辆更新”,尽言昔日褒斜道石门通车的盛况。
由于石门的工程之艰、开通之难,当时许多修建者或者途经此地的文人雅士,或记述这里修筑的道路,或歌颂这里旖旎的山水风光,从而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被统称为“石门石刻”。最早的是东汉永平九年(66)刻勒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最晚的是民国时期的题刻,时间跨度将近2000年,数量多达178种。这些题刻的记述多是文献上没有记载的,或者记载阙略,或者可订正其错讹,历久以来,人们视之为褒斜道历史的“档案储存库”,是珍贵的蜀道实物依据。
从书法上看,“石门十三品”是书法艺术宝库,每件石刻都是书法杰作。汉代隶书的典范之作《大开通》“古秀天然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石门颂》与《西狭颂》《郙阁颂》合称“汉三颂”,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张祖翼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而《石门铭》则“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不识人间烟火”,谓为神品。这些石刻的书法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大开通》由小篆向隶书过渡,通篇蕴含“变”意。《石门颂》谓为汉隶之极作,是隶中草书。《杨淮表纪》雍容大度,《石门铭》则由隶书向楷书过渡,尽显圆笔魏书法度。《山河堰落成记》则是南宋隶书第一人晏袤所书。它们以其书法之美、品位之高、影响之深且远而享誉中外,成为金石学家、书法家取之不竭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隶书的发展演变历史体现无遗,我国隶变前后的字体脉络尽展无余,无愧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