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何君阁道碑》的比较

六、与《何君阁道碑》的比较

晏袤释文中所说的东汉《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在四川省荥经县烈士乡冯家村临河的山崖间,距水面12米。它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形式古朴率直,落落大方,界于篆隶之间,是典型的古隶作品。因此一经发现,就被学界称为最早的汉代摩崖石刻。其实汉代摩崖石刻保存较多,如汉武帝茂陵陪葬墓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有篆书“左司空”、隶书“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等,也应看作是一种摩崖石刻。不过《何君阁道碑》被称为东汉最早的摩崖石刻,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何君阁道碑》记述的是蜀郡太守何君率徒修路的历史。文曰:

蜀郡大(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图2 汉《何君阁道碑》

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石刻凡52字,字径约两寸见方。《隶释》说它“字法方劲,古意有余”,“东汉隶书,斯为之首”,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道路的改线,《何君阁道碑》长期湮没无闻,在其周围再也没有出现其他石刻。《大开通》却开一代之风,此后在其附近则刻石不断,似乎蔚然成风,保存至今的就有其北石门隧道内的《石门颂》《杨淮表纪》《李君通阁道记》等数十种知名的摩崖石刻,后世称之为石门摩崖石刻。所以,《大开通》不仅是东汉较早、体量较大的摩崖石刻,更重要的是它还开一代之风,形成了中国蔚为大观的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群。

【注释】

[1](清)方若原著,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第34页。

[2]魏永康、王彦辉:《〈开通褒斜道石刻〉释文小议》,载汉中市博物馆编《石门——汉中文化遗产研究(2010)》,三秦出版社,2011年。

[3]日本书道博物馆:吴昌硕题跋《开通褒斜道刻石》摩崖剪装本册页。

[4]郭荣章:《石门摩崖石刻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7页。

[5]《留坝县志》第十三编《交通邮电》第二章《古关隘、古渡、古桥》,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2页。

[6]2014年3月汉中市博物馆组织业务人员再次调查褒斜道,内容涉及线路、遗迹、聚落等保存现状,在调查中针对褒斜道桥梁遗址做了专项调查。

[7]郭荣章编著:《石门石刻大全》,三秦出版社,2001年,第182页。

[8]李亚利、滕铭予:《汉代桥梁图像的建筑学研究》,《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9]秦中行、李自智、赵化成:《褒斜栈道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10]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60页。

[11]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东汉洛阳城南郊的刑徒墓地》,《考古》1972年第4期。

[12]郭荣章:《论古褒斜道上栈阁的分布、形制及邮驿等建筑设施》,《成都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3]李以超:《两汉之交“大开通类型”摩崖刻石的书法研究》,《中国文物报》2014年第344期。

[14]﹝日﹞富谷至:《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中国文物报》2012年1月4日。

[15]仲威:《碑帖》,收藏起步丛书之一,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