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增的石刻

四、民国新增的石刻

民国时期石门石刻继续累积,主要集中在万年桥、石门洞内及新石门三个区域内。

第一,最早者为民国二年(1913)题“卧云长虹”,正书,右题“民国二年冬立石”,左署“谭璋隆”诸字。正书“万年桥”,右题“民国二年春重建,褒城县知事石泉彭素苍撰并题”,左署“邑人钱士□”。

第二,次之有民国八年(1919)刻钟体道题记,高68厘米,宽97厘米,隶书。

陆军中将、陆军第二/十二师师长成都钟/体道乃盦提兵驻汉,/偕幕友江油张政梓/忠、西充黄绶元贲、副/官隆安陆万升德阶、/褒城令桂林秦善泽/诚孚来游。

民国八年/清明后一日记。/

按,钟体道,字乃盦,四川绵竹人。1916年授陆军中将,川军第三师师长。其书法为时人所重,曾为宋哲元将军墓书碑,眼下时有其作品拍卖,行情见好。

民国八年冯绍韩刻,高60厘米,宽86厘米,行书。

有约石门游,临江/豁远眸。河声天上/落,山色望中收。栈/道连乡,狂澜撼/石头。不胜今古思,/容与一孤舟。/己未夏日,偕同乡/张兆平、陆德阶,泊/舟于此,岭南/冯绍韩。/第四行漏一‘云’字/。

按,冯绍韩,曾任佛坪知事,曾参与纂修民国《南郑县志》。

同时还有一题记,高47.5厘米,宽23厘米,行书,文曰:

己未夏日,张兆/平、冯次韩、陆德/阶冒雨游。/

第三,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原在河东店镇,1980年移置古汉台。高174厘米,宽78厘米,中刻“汉隐士郑子真先生故里”,正书。上款“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岁次丙寅仲夏月”,落款3行,第2行“褒城县行政公署”,第3行“褒城县第一高级小学”,正书。

民国二十五年刻,在新石门南洞顶,右题“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左款“松江赵祖康”。按,赵祖康,字静侯,上海松江人,与詹天佑、茅以升并称为“中国交通工程三杰”。

民国二十五年赵祖康刻。篆书,左方叶恭绰题:

石门旧有汉/郑子贞(真)所书“石/虎”二大字,赵君/祖康奉命开辟/西安至汉中公路/至此,特为保存,并/嘱予别书二字/勒石。余书不足/道,若赵君爱护/名迹之意有不/可没者,因为/纪之。/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冬十二月/番禺叶恭绰。/

叶恭绰(1881~1968),字裕甫、誉虎,号遐庵,晚号矩园,广东番禺人。知名书画家、收藏家。赵祖康“请交通界的老前辈叶公柞(恭绰)书写‘新石门’三个大字,刻于山壁,与古石门对峙,一新一旧,相映成趣,既保存了古迹,又增添了新景”[31]。由现存摩崖看,叶恭绰书写“新石门”当有误,应为书写此跋。

第四,民国二十七年(1938)摹刻,原立在石门东壁,张万杰书,章尚志、潘海亭凿字。高147厘米,宽68厘米,1970年移置古汉台:

我来汉中由此过,洗笔题名留山河。千古山川传以人,王远挥毫地亦卓。生平心爱访古作,今到石/门幸如何。门铭之书真卓荦,对此今又感慨多。可恨岩曲已残缺,久后游者更婼蜀。因此重缮原文/意,得便延陵人揣摩。岁在戊寅夏初七月一日昌乐张万杰书,汉中章尚志、潘海亭凿字。/

碑文前录《石门铭》全文,后附三行跋语。张万杰(1887~1944),字俊千,昌乐县人。陆军大学毕业,南京光复第一军步兵科长。1932年后任黄埔军校南京分校、洛阳分校上校战术教官。幼喜书法,钻研颜书,后入汉隶、魏碑,是民国著名书法家。

第五,民国三十年(1941)于右任刻,草书。中间书“进步”,右题“三十年”,落款“右任”。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据文献记载,此处还有钱豫格题诗:“绝壁深深立,寒波咽咽流。削平石虎脚,直下古梁州。”[32]

(载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碑林集刊》二十六辑,三秦出版社,2022年)

【注释】

[1]老A:《褒城游记》,《新陕西月刊》1931年第1卷第9期,第66~67页。

[2]陈荔英:《游石门》,《国专月刊》1936年第4卷第4期,第77页。

[3]李醉芳:《上石门》,《国专月刊》1937年第5卷第1期,第77页。

[4]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学系考古委员会:《张骞墓间古物探寻计划书》,《西北联大校刊》第1期,第32页。

[5]杨其超:《本大学历史学会沔县考察记》,《中立西北联大校刊》第18期。

[6]陆懋德:《汉中古迹杂咏》,《西北学术》1943年第4期,第25~42页。

[7]何日章:《石门历险记》,《西北联大校刊》1938年第11期。

[8]宋联奎:《城南草堂诗稿》卷九《乐城集》。

[9]卢前:《石门栈道》,《黄河》1940年第2期。

[10]紫翼:《过石门》,《黄河》1941年第2卷第5~6期,第747页。

[11]杨硕清:《游石门记》,《雍言》1942年第2卷第3期,第87~88页。

[12]邵潭秋:《关中游憩观感录(上)》,《旅行杂志》1945年第19卷第6期,第5页;杨博编:《长安道上——民国陕西游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23~325页。

[13]渊雷:《东归诗历》,《红十字月刊》1946年第9期,第33页。

[14]宋野平:《川陕揽胜》,《旅行杂志》 1949年第23卷第12期,第57~61页。

[15]朱虎:《鸡头关》,《旅行天地》1949年第1卷第1期,第26页。

[16]丁锡祺:《汉中盆地的地理问题》,《地学集刊》1944年第9卷第2期,第60页。

[17]鲁迅:《鲁迅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145、192、256、176页。

[18]梁新颖:《康有为书法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93~294页。

[19]冀亚平、贾双喜等编:《梁启超题跋墨迹书法集》,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第53页。

[20]曹恕伯:《残碑索隐·寒泉盦随笔》,《字学杂志》1930年第2期,第26页。

[21]罗尔纲:《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35~37页。

[22]董作宾:《石门铭校考》,《图书季刊》1940年第2卷第2期;另见西安碑林博物馆编:《陕西碑石墓志资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3~304页,惟文字错讹较多。

[23]高文:《石门颂集释》,《斯文》1940年第1卷第2期,第11~16页。

[24]张震泽:《石门颂跋》,《东方杂志》1945年第41卷第12期,第48~51页。

[25]《汉石门颂》,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81~82页。

[26]张延奂:《汉碑古字通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关于《石门颂》的文字训诂见第15~24页。

[27]老A:《褒城游记》,第66~67页。

[28]《褒城古碑,县府决议保存》,《西京日报》1935年1月24日;其保存办法见《褒城保存石门文献》,《西北文化日报》1935年2月4日。

[29]陶柏康:《赵祖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5页。

[30]张佐周:《西汉公路测量经过》,《公路》1935年第1卷第2期。

[31]陶柏康:《赵祖康》第二章,第95页。

[32]周治敦主编:《陕西公路史》第一册《近代公路》,《中国公路交通史》丛书之一,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第40~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