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平事迹
如果甲文就是森文,那么《年谱》所记的甲文只有这几条:
(1)乾隆二十四年春三月丁未,第六子甲文生。
(2)乾隆四十二年(1777)三月,子炳文、麒文、甲文旋里。十二月,子甲文娶妇孙氏。同县,康熙壬子拔贡生、直隶鸡泽县知县讳璋字闇公,公曾孙女;岁贡生讳虎如字寅斋公孙女;监生名秉彝字转陶公女。
(3)四十三年(1778)秋八月,子甲文举第十三孙肇晖。
(4)四十五年(1780),夏六月卸石砫厅任,秋九月,请咨赴部,子甲文、炎文随侍。
(5)四十六年(1781),三月起程赴川,子甲文随侍。
(6)四十八年(1783),春正月,命不孝甲文以家属归里。
(7)四十九年(1784),不孝甲文举第十四孙肇昀。
除此而外,就是道光《诸城县续志》和《略阳县志》中的王森文传记,其他资料目前尚未寻找。我们根据他主持或参与编纂的几部志书,梳理其生平事迹之大概。
道光《诸城县续志》:王森文于嘉庆乙丑(十年,1805)中进士,“守镇安知县。值五郎兵变后,其治务为安静无扰。昉李如圭仪礼释宫,修孔子庙廷,率诸生行释奠礼,期年颂声大作。孝义厅获白莲余孽,词连镇安民赵老幺等,大吏飞檄属邑禽(擒)捕,森文察其诬,谓:‘我能解印绶去耳,不忍见人以无罪死也!’卒辨释之”。此后“改守安康”。嘉庆《安康县志》:嘉庆十三年(1808),王森文任安康知县[7]。嘉庆十五年(1810),王森文又署安康知县,其中十四年由安康县丞冯日照代理。这说明他前后两任安康知县,中间仅距一年时间。该志及嘉庆《长安志》、《续修武功县志》、《续修潼关厅志》等注明他是山东诸城县人,光绪《蒲城县志》说他是山东福山人,当以前者为是。
嘉庆二十年(1815)郑谦《安康县志序》:“适春林王君以博雅,擅著作之才,来摄邑篆,欢然从事,因委重焉。”该志署“略阳县知县前署安康县事王森文”编辑。《诸城县续志》:“改守安康,坐法去官,士民泣送至百余里。”那么王森文“缘事罢官”抑或“坐法去官”指的应是在安康知县任。按前后两任安康知县看,当指嘉庆十五年之后。至于何事被罢,史料阙载,目前尚无准确答案。
嘉庆十八年(1813)前后,王森文又任延长县令。所见《延长县志》并未记载他的蛛丝马迹,可见他似乎未就职,而是在关中、汉南一带以撰述为业。郑谦《安康县志序》:“嗣是王君驰驱三辅,敡历汉南又五年矣,虽行笈长携,时勤编纂。”现在所见嘉庆《续武功县志》,署张树勋修,王森文纂。该志署“雒南县知县前任延长县知县王森文”编辑,说明他任延长县知县在先,任雒南县知县在后;他修纂时职在延长县令,刻板时职在雒南县令;编辑《武功县志》只是他“缘事罢官”期间所为,由此看出王森文“缘事罢官”和“被议闲居”时间之久。该志刻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故可看出王森文此时在雒南知县任。
道光《诸城县续志》:“越二年,诏仍以知县用,守略阳。”也就是嘉庆十九年(1814),王森文又被起用为略阳县令。若按“越二年”往前推,那么十七年至十九年他基本上以撰述为业。道光《略阳县志》:“王森文,号莪轩,山东诸城进士。嘉庆十九年署,严明果断,勤慎清廉,莅任年余,减粮薄税,设教立学,啯匪远窜,讼棍潜踪。”[8]据《长安县志》载,嘉庆二十年(1815)他还在职。推测此后始由毛光孚接任。按“徙补雒南”的记载,此年始为雒南知县。此间王森文受潼关厅向淮之邀,修纂《续潼关厅志》,向淮序中说“雒阳(当为雒南)令诸城王君森文,于志例有所渊源,俯为编订,逾岁而成”。该志亦署编辑为“陕西直隶商州雒南县知县王森文,嘉庆丁丑进士,山东诸城县人”。
由前述看出,王森文于嘉庆十年(1805)中进士,即任镇安知县。嘉庆十三年、十五年前后两次出任安康知县。后“缘事罢官”或“坐法去官”,所以“被议闲居”。由于受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影响,他以撰述方志为业,先后修纂或参订《长安志》《武功县志》等。嘉庆十八年(1813)左右,他被起用为延长知县,但他似乎也未就任。嘉庆十九年(1814),任略阳知县,其间赴褒城考察石门石刻,写就现存最早的石门石刻研究之作——《石门碑醳》。二十年又任雒南知县。道光三年(1823),任蒲城知县,甫三月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