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凿迁前后变化

三、凿迁前后变化

1970年,石门水库即将修建,而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27种石门石刻,被搬迁到汉中市博物馆(即古汉台)永远地科学地保护起来。搬移后的《石门颂》,因特殊年代特殊的社会环境,长期被搁置在简陋的房屋中,亲睹其丰采者少之又少。后来在陕西省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用环氧树脂的办法粘接,摩崖背面用混凝土固定,使之基本达到了搬移前的效果。然后拨款修建专题陈列室,1982年建成并对外正式开放,人们才不断身临其境领略其丰神。毕竟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毕竟是原始的人工凿刻、剥离,也毕竟发生了大的位移,所以凿迁前后的《石门颂》还是有不少区别。这种不同,目前文物考古界抑或书法界,基本无人提及。

有学者认为凿迁前摩崖本有裂隙,“凿后自然解体,摩崖有横竖裂隙三道,从山石中凿出后分六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以摩崖现状为基础,参稽今天所见的今旧善拓和馆藏的各个时期的老照片,认为凿移后《石门颂》至少被分为8块:

第1块:题额与摩崖中部,长68厘米。即第8行“终年不登”左侧至第17行“乐,庶士悦雍”的“庶士”右侧,基本上是第9~16行的头两个字(图10)。

图10 摩崖中上部的裂缝及其粘接状况

图中所见,上方为文中所述第1块,左侧为第4块,右下方为第3块,中下方为第7块。

第2块:右上角一块,即横线为第1行“川有所通”的“所”起笔,向左在第3行“道由子午”的“午”字二横笔之间、第4行“凡此四道”的“凡”字中部、第5行“西夷虐残”的“虐”与“残”之间、第6行“平阿淖泥”的“泥”字中部,第7行“恶虫蔽狩”的“虫”字下部,第8行“尊者弗安”的“安”字下部,第9行“深执忠伉”的“忠”“伉”之间,第10行“功饬尔要”的“功”“饬”之间,至第11行的“楗为武阳”的“武”字。竖线为第12行“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至“勋”字一线。

第3块:右下角一块,即横线同第2块。竖线接第2块左竖线,即从“其辞曰”而下,末端靠近第11行。上宽107厘米,下宽103厘米,右高112厘米,左高105厘米。

第4块:摩崖左上角。即第17行“乐,庶士悦雍”右侧下至“雍”字,再由“雍”字向左,经第18行“明哉仁知”的“知”字中部,第19行“南郑”的“郑”字中部,第20行“闵谷道危难”的“危”字上部,第21行“字公梁”的“梁”字下半部,一直延伸到摩崖左边外侧,宽62厘米。而右高67厘米,左高69厘米(图11)。

图11 左上部的崖面及其石花、裂缝

此即文中所说第4块。横向裂缝穿过的“知”“郑”“危”“梁”,其笔画基本无伤。“序曰”的“曰”字笔画横直,“闵”也完整,石花所致,拓片所见有点变异。

第5块:第4块之下,其竖线位于第16~17行之间,横线为第17行“春秋记异”的“记”“异”之间,第18行“安危所归”的“所”字上部,第19行“字产伯”的“伯”字上部,第20行“事”“西”之间,第21行“万世”的“万”,一直延伸向摩崖左侧。上宽62厘米,下宽61厘米,右高71.5厘米,左高73.5厘米。

第6块:即摩崖左下角,在第5块下面,第16~17行左侧。宽60~64厘米,高103~110厘米。

第7块:上为第1块,右接第2块,左为第4、5块。

第8块:位于第7块下面,右为第3块,左为第6块。

这些粘接的裂缝,最长的是第16~17行之间贯穿上下的竖线,高207厘米;中间的横贯左右的横线,即摩崖的宽度,长205厘米。上述裂缝本系石门隧道内部岩石节理所致,属于自然裂隙,因而观赏拓片时,这些裂隙经过的铭文大多数模糊不清,笔画含混,但从摩崖上看,其笔画基本无损,字迹清晰可辨。

当时粘接《石门颂》是从上下两半开始黏合的,即先将上、下两半部分粘接,再用吊链等工具对茬相接。今天看来,当时对接、黏合基本上保持了摩崖原貌,只有第12行的裂缝较长,粘接时出于技术等原因,明显未黏合,裂缝比原刻宽0.5厘米左右。“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其辞曰”诸字,缝隙明显加大,今拓也不如旧拓(图12)。

图12 中部裂缝粘接后出现的变化

因用环氧树脂粘接,中间造成裂缝加宽约0.5厘米左右。不过裂缝穿过的诸字笔画无丝毫损伤。

第2~3行的斜状裂缝,为捶拓便利,以石膏填充,所以今旧拓本有所不同。在《石门颂》的“高格”的“高”、“安阳长”的“长”字末笔的裂缝中,也使用了同样的办法。其实此类做法,早在清代就已经出现了。据清代吴大澂在《石门访碑记》记载,同治年间东汉《杨淮表纪》“第六行‘约身’上一字全泐,为石灰所填”(图5、图13)。

图13 清吴大澂《石门访碑记》(局部)

第2~3列提到汉《杨淮表纪》一字所泐,“为石灰所填”。

鉴于粘接“石门十三品”的时代局限和存在的问题,陕西省文物局再次拨付专款,邀请行家里手重新粘接,并清洗摩崖表面历代留下的浓浓墨渍,期盼还《石门颂》以本来面目,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目前这一项目正在进行中。今信手书此,以释有识之士的担忧和疑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