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文其人其事
王森文,字吉农[2],号春林[3],山东诸城人,清初山东名士王成祉之次子。春林年少时家境贫寒,无力为学,在其姊(马御夫人)帮助下始读书问学。当时诸城文风盛行,名流辈出。在这样的环境中,王春林亦图求进取,“乃攻制艺,遂成进士”。嘉庆十二年(1807),任兴安府安康(今安康市汉滨区)知县,其姊“使至兴安,必谆谆申训,绝不为妇人之仁”[4],而春林勤勉有加。当时白莲教起义影响山南地区未久,安康城池败落,百废待举。王春林各方筹资,修建安康城的双堤(护城堤),恢复元明城市旧址,使旧城固若金汤[5]。在他主持和努力下,安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他又考虑到安康城腹地有限,亦常受汉江水灾的破坏,遂在新城之南赵台山(今安康学院校园后)筑碉楼。新城居高临下,如此进一步加强了对安康城的防卫,期图免遭再度毁坏。看来王春林为官一任,图谋造福一方。
王春林对安康文化的建设,更倾注了几乎全部的心力。他博学工雅,善诗工文。在安康知县任期间,他竭力营构一种文治教化的风尚。他还与郑谦合作,编纂了《安康县志》20卷[6],是为嘉庆《安康县志》,它是安康历史上重要的方志之一,迄今仍受到研治陕南史的方志与历史学者的重视。此外春林亦喜诗,曾吟就《西城诗》三首。不过最能体现他的文化之思的,是面对白莲教起义之后百业待举的现状,他以知县身份发布的《安康征诗文帖》,其中有云:
白莲教匪出没楚、蜀、雍、梁前后十余年,户口损耗不可胜计。至今未觉夫人民之寡、土地之旷者,以圣主好生如天地,屡谕大将教抚兼施,是以音渐变,鹿铤遄归,陂可平往仍复也。然而迹虎色变,竣定思竣。安康附郡,地当楚蜀交错之区。教匪自蜀、楚来者,此郡首当其祸。自东窜者,此郡亦罹其毒。士大夫生长于斯,客游于斯,目击心伤,必有效韩白萝诸公以歌当泣,可备盛世数年之变风者于二南正风,固无损也。或凯旋以后,宣上德,尽忠教,如陈文贞公平滇,潘、黄二太史平蜀、平滇、平楚三赋,皆当采入艺文。大学士或公奏刻《平定教匪纪事》一编,于川详,于陕楚略,如有以文纪事雅驯详赡,能补或公之略者,将亟登于县志,以明国家文治既优,武克亦刚耳。亦安不忘危,治不忘乱,遵孔氏之遗训焉。[7]
从中看出,王春林发布此帖,意在彰扬朝廷“文治既优,武克亦刚”的辉煌,重温“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世训,从而广泛征集地方史料,存一时之文献。
嘉庆十五年(1810)左右,王春林调任汉中府略阳知县。调任原因,其一是其姊马御夫人远居四川,他在略阳则近在咫尺,便于照顾以报其情。在略阳,春林对文化一往情深,对著名“汉三颂”之一的《郙阁颂》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多次观览佛教古刹灵岩寺。最值得一提的是,嘉庆十九年(1814)秋,王森文受邀赴褒城县(治今勉县褒城镇)办理讼诉案件,他乘便跋涉其北的褒谷口,对那里的众多石门石刻,悉心搜剔,仿循南宋南郑知县晏袤的雅趣,嗜好探古,“觅拓工,增其价值,令加工遍拓,共得若干页,因疏其颠末,以纪游观之获”[8],最后写成了《石门碑醳》一书。这是继郭友源《石门碑考》之后的又一部石门石刻研究专著,也是保存至今的第一部石门石刻文献。
《石门碑醳》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