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碑的时间、撰者

一、勒碑的时间、撰者

历代金石文献对之勒刻时间,或说“已泐,无年月”[5],或说西汉时期[6]。碑文中有“王莽居摄二年”字样,此乃“耆旧相传”本事源头的时间,故事总归要流传,需有一个过程、一段时间,所以居摄二年(7)断非刻石时间。碑文之中再无其他纪年,所以判断镌刻时间今天只能从碑文所叙的内容中寻找答案,人们便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碑阴所署的祝龟上。

碑阴第4行“处士南郑祝龟字元灵”。祝龟,字元灵,南郑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之中以“元灵斐斐”为题,叙说这位南郑名贤:

祝龟,字元灵,南郑人也。年十五,远学汝、颍及太学,通博荡达,能属文。太守张府君奇之曰:“吾见海内士多矣,无如祝龟者也。”州牧刘焉辟之,不得已,行,授葭萌长。撰《汉中耆旧传》,以著述终。[7]

陈直《摹庐金石记》:“如此立碑时,盖未出仕,故处士云。”那么刘焉何时为州牧呢?此为中平元年(184)。所以祝龟为葭萌长为中平元年之后,此碑称之为“处士”,所以自当勒刻于中平元年之前。所以陈显远确定“刻立在后汉灵帝熹平、光和之间”。

清王穆云:“后一行年月、姓名得‘李云’二字,岂即作记之人耶?”[8]但碑碣上今已无任何蛛丝马迹。还有学者大胆推测祝龟为此碑的撰书者。按题名之中,第一行的杨晏、第三行的杨银均已故,第二行的左介为东部督邮,而祝龟“远学汝、颍及太学,通博荡达,能属文”,且“撰《汉中耆旧传》,以著述终”,所以他撰书的可能性较高。这里,我们姑且再旁证之。

第一,碑文的引经据典。“[去其]螟□”,见《诗·大田》;“疠蛊不遐”,载《诗·思齐》;“知德者鲜”,见《论语·卫灵公》。碑文中“贤者所存,泽流百世”,则明言出于《传》。这个至少说明撰者熟知经典,为文能书。

第二,碑文有“昔乔松、崔白,皆一身得[道而]公房举家俱济,盛矣”。此为唐公房为仙人的最重要意义,即非一人得道,而是“举家俱济”。这里所说的乔松,即王子乔、赤松子。崔白,即崔文子、白石先生。按,王子乔,《太平御览》卷六六二引刘向《列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仙去。”赤松子,《太平御览》卷六六三引刘向《列仙传》:“赤松子,神农时雨师,服水玉,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室,随风雨上下,仙去。”崔文子,《抱朴子·遐览》:“崔文子《肘后经》。”其事迹未详。白石先生,《太平御览》卷六六三引刘向《列仙传》:“白石先生者,中黄道人弟子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亦食脯、饮酒食谷,日行三四百里,容貌不衰。”因此看来,撰者对东汉之前的得道成仙者的故事极为明晰,对刘向《列仙传》亦十分谙熟。此非知文达书,莫能也。

碑阴所见南郑祝氏一览表

我们还注意到,题名之中南郑祝氏为多人。清王念孙对此云:

碑阴第六行南郑祝岱字子华,第八行祝恒字仲华,第十行祝崇字季华,崇即崇字也。《周语》:融降于崇山。韦注:崇,高山也。《史记·封禅书》云:以三百户封太室奉□命曰:崇,高邑。《汉书·地理志》云:古文以密高为外方山,是崇高即嵩高也。崇□祟同。此三人或名岱,或名恒,或名崇,而皆以华为字,是名与字皆取诸五岳也。第十行祝荣字文华,则取荣华之义,而其字亦作华,后人以华山之华读去声,荣□之华读平声。此则古无异音也。《初学记》引《白虎通义》云:西方华山,少阴用事,万□生华,故曰华山。是华山之华,与荣华之华,义亦相通也。[9]

所以几人为兄弟关系,当无疑义。此外,题名之中还有南郑杨氏——杨银(伯慎)和杨凤(孔鸾)、南郑赵氏——赵英(彦中)和赵忠(元楚),且均有一人已故;城固则仅有杨晏(平仲)、左介(元术),且冠于其端。大致看来,城固杨晏、左介与汉中太守郭芝抑或唐公房之间有着某种关系,而南郑祝、杨、赵诸氏则是勒刻《仙人唐公房碑》的倡导者和操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