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翻刻本”

四、所谓“翻刻本”

常见论说《石门颂》《杨淮表纪》《石门铭》之中所谓“翻刻本”[9]。以《石门颂》为例,恕我寡闻,自古及今仅有一两种翻刻本,一见于西安碑林书院门,当为木刻,石花几已消失,笔画已严重变形,前些年仅叫价50元;一见于汉中谷氏,为石质,石花、笔画已变形失真,因私自翻刻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故被汉中市博物馆处罚、没收,今存该馆永久封存。在我看来,石门汉魏摩崖几乎是无法翻刻的,其困难并不在于笔画的翻刻,而是石花、裂隙的处理,按目前的技术,除非在摩崖实物上翻模子,否则仅仅依靠拓片,不管如何复制,其效果是无法达到摩崖那种自然、完美的状况。所以翻刻本并非不易辩者,而是一展即可分明。

何以被碑帖鉴定家认为有“翻刻本”?查仲威《中国碑拓鉴别图典》[10]关于《石门颂》的翻刻本,图九、十一所说17行“秋”、19行“宝”,20行“南”、21行“下”,并非翻刻,原因在于“秋”右连裂隙,“宝”字左右两侧为裂隙,而“南”“下”则处于横状裂隙的上下;从墨渍丰神、字口石花等看均为真品。

例1.第19行第28字“宝”

崖面中部有略呈“八”字形裂缝,左侧一竖笔外有一弧形石花,右侧一竖笔则泐连较大的石花。整个崖面略呈凹状,但左侧竖笔外的崖面更低。从拓片看,“宀”旁左撇笔,其末端泐连石花,新拓优于旧拓;右竖笔下泐连石花,外侧为又一高的崖面,所以拓片笔画明显拉长,失去了石刻的原貌,旧拓善于新拓,且新拓将横折部作断笔,亦有误。

例2.第17行第15字“秋”

崖面不平,右侧又有裂隙,摩崖笔画清晰无疑。

例3.第20行第31字“郑”

崖面较为平整,笔画完整无缺,相比之下,旧拓优于新拓。

例4.第21行第25字“下”

“下”字横笔较长,且不横直,大概因为勒刻不精。而竖笔则较直,其起端左侧为一石花,新旧拓所示的弯曲,失实。且捺笔的起端在另一石花之下,新拓所示亦不真。

例5.第6行第26字“攸”

列举此字,只因左侧为较宽的裂隙,后用石膏填充,故此新旧拓有细微不同。按,吴大澂《愙斋自订年谱》记载:“同治十三年八月,出棚按试南山汉中、兴安二府。道出褒城,访石门汉魏刻石。按试商州各属,均岁科并考。十二月,事竣。”十月按试汉中时,他实地考察了石门,发现《杨淮表纪》裂纹“为石灰所填”。目前所知,其右侧“命”下、“兴”上的斜状裂隙,亦被石膏填充。所以拓本之中必然有所反映,这也是鉴定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