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与拓本的问题
摩崖与拓本的关系,其实应该是不难辨明的。摩崖是本体,没有摩崖怎会有拓本?拓本则是包括摩崖在内的石刻的衍生品,或称相关的艺术品,那是因为摩崖无法搬迁,其传播在过去主要是通过拓本来完成的,当然还包括双钩本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如拍摄摩崖照片等新的办法,更可传播之。所以靠拓本某一字有无、残泐等研究摩崖的变化,确是重要的方法之一,但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摩崖与碑碣之间存在着不同,主要反映在摩崖,受所在地山崖及其石质的影响,显得不平整或有裂隙、石花较多,所以有其“先天”不足。因而用碑碣的研究办法来研究摩崖,或许效果不那么明显。如《石门颂》的探讨,靠不同时期拓本“惟”字右二横笔是否挑起、“高”字下有无“口”等,得出洗刻或剜刻等结论,当然是有问题的。《西狭颂》的研究,用传世的拓本“创”字下有无“口”、“有”字右竖笔和“是”字末笔是否泐连石花等来证实其洗刻,同样存在问题。在我看来,摩崖的状况是无法改变的,若洗刻或剜刻必会留下痕迹。如《石门颂》“高”字下“口”若被后人洗刻或剜刻,要么是“口”字所在崖面凹下,且尚存磨、刻的痕迹,要么是其字口明显深且新。其实如果摩挲摩崖,就会发现“口”部崖面反倒微微凸起,字口与其他笔画一致,且无任何后人刊刻的痕迹。至于为什么“口”时有时无,姑且不考虑打碑者前后之异,大概由于其崖面位在石棱之下,捶拓极难的缘故。再如,《石门颂》由于1970年的搬迁和后来的粘接,其前后也有部分不同,如第12行从第4字“明”往下,粘接时裂隙加宽,致使笔画不连续。也就是说,这一行笔画不连续者,必是1970年后的拓本。对此,学界目前尚未充分重视。《西狭颂》崖面,也有部分剥落。
不过,拓本毕竟是目前所见摩崖历史信息的重要依据,通过不同拓本的比较,分析摩崖的历史变化,或可解决问题。如《西狭颂》的洗刻。摩崖因在野外,长期无人管理,是否确有洗刻者,或碑估者损伤字画以抬升其价格,未必没有可能。如底部三行,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当时樵夫所致,但目前的状况是,字与字之间的崖面,不管是横还是纵,均完整无阙,倒是一个字的笔画之间均有被人打凿过的痕迹,而其笔画字口虽浅,但仍保留原来的样子。若用现存拓本确定其变化,无疑为摩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依据。当然拓本这个“黑老虎”还有其艺术价值。
有鉴于此,无论目前研究摩崖还是探讨拓本,还有一些遗憾。为此,我用地利之便,用数种镜头拍摄了摩崖,包括《西狭颂》等,再加之目前视为善拓的旧拓、新拓,并对之进行比较,从而基本理清了摩崖与拓本的异同。
[载汉中市博物馆编《石门——汉中文化遗产研究(2010)》,三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