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2025年09月26日
被误读已久的汉代摩崖——以汉《石门颂》为例
冯岁平
汉代书法的载体大致分为简牍、碑碣和摩崖三类。简牍出土已多,直接书写,是典型的书法作品;碑碣存世亦众,除书丹还镌刻,自然包含书刻两个方面;摩崖则在事发之地选择山崖镌刻所成,人称“天然的山崖”[1]。陕西汉中城北的褒谷口之石门摩崖石刻,被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群,其时代最早者为东汉永平九年(66)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最晚者为民国宝汉公路修建时所留下的于右任书《石虎》、赵祖康《新石门》及五言古诗摩崖等[2]。东汉石刻除上述《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外,还有东汉建和二年(148)《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俗称《石门颂》)、永寿元年(155)《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记》、熹平二年(173)《杨淮表纪》,以及尚需进一步讨论的《石门》《石虎》《玉盆》和《衮雪》等大字书。探讨摩崖无外乎要运用碑碣研究之法,因为摩崖、碑碣同属石刻门类,历史上甚至有将摩崖称为碑者,如将《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称为《鄐君碑》等。我在赏读这些汉代摩崖时,却发现以往贤哲的深邃研究中,还缺乏对汉代摩崖亲身而深刻的认识,以碑碣推论摩崖,或靠拓片论述摩崖,抑或以己之度判定摩崖等,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误读。《石门颂》号称“隶书极作”,自清代中期以降,中经民国以至当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并蔚为书法创作、创新的取之无穷的富矿。故本文以之为例,对几个误读已久的地方进行论辩,并就正于当下书法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