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9月我们在访问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时,曾被1860年前后的几帧老照片深深震撼了:一帧是雄伟坚固的北京城垣、城楼与城墙,护城河淤泥与流水,展示了神秘的中华帝国形象;另一帧是被掠的北京城,但见城墙上下尸体遍布,生活用具横七竖八;还有一张香港两个女子三寸香莲的玉照[1]……这分明是晚清帝国日薄西山最为形象的写照,效果当然胜过文字的描述。

参观国立美术馆只是我们交流合作的一部分,所看到的照片也只是这座美术馆陈列的一部分。之所以对这些老照片感兴趣,缘于我们的合作项目——3S技术在汉中名胜古迹保护中的运用[2]。在此之前,汉中市博物馆搜集了百余幅老照片,以“百年沧桑——汉中老照片展”为名于2003年年底在桂荫堂展出,其中包括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石门水库修建之前的20多幅老照片。此后,汉中市博物馆搜集到意大利神甫南怀谦百余幅汉中老照片、澳大利亚Frank Moore近五十幅汉中老照片(已捐给汉中市档案馆)、著名公路学家张佐周百余幅宝汉公路老照片,以及美国飞虎队的近五十幅老照片,有的还获得了版权,也举办过“功在千秋——张佐周摄影展”等展览。此外,1875年俄罗斯探险队伯亚尔斯基还拍摄了多幅老照片,这就构成了现存汉中老照片的一个资料库。

如何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这批老照片,这自然成为我们合作交流项目的一个内容。早在去年4月,我们特地前往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The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交流。该馆收藏数千幅珍贵的老照片,最早者是摄影技术发明不久后的作品,最晚者是现代具有一定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价值的照片(即有历史保存意义),是澳大利亚收藏老照片最多的机构。这些老照片在保护时,分成了若干程序进行,由一人专把一关,每关均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有的经过保护的老照片甚至还专门留下旧照片极小部分的痕迹,以存一时之信息。大致说来,保护过程分为先编号分次序,再粘接压平,然后装订成册,统一上架,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从美国等国家进口的特殊的专用材料。当然这些信息的获得,实在得益于它精干的女主管、在此访学的台南艺术大学学者黄静慧女士,现在说来,当时人与事仍历历在目。

这些老照片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时、空、人的综合而形象的反映,包含着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但问题是,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中国传统的文献及其分类早已成熟,这些老照片显然无法归纳在其中,也不能被简单地划入从先秦开始的“左图右史”的传统之中。究竟怎样认识老照片?如果历史还可以通过3S技术再作深入研究,那么老照片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形象而直观地探讨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