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展示的预想
1970年以来,一批文物工作者奔走高呼,踏破铁鞋,硬是从快要被淹没的边缘抢救回来27种石刻,其中包括极负盛名的“石门十三品”。石刻赖以存在的环境被破坏,感受其所在地,只能面对高峡出平湖的石门水库感叹了。人们纷纷前来汉中市博物馆虔诚地膜拜。面前所呈现的是省文物局于1982年主持修建的陈列室,此前则是用当年凿刻摩崖一样的极为原始的办法粘接、弥合,背后用钢筋和混凝土加固,然后陈列出来。这些石刻面临的是:
汉中市博物馆“石门十三品”展室
1.每件石刻用合成树脂粘接,个别地方用石膏填充,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立项,对之重新黏合。但至晚从宋代开始,摩崖表面的墨渍,黑黑的一大片,令人在观感上大受影响。室内的灰尘又如何清除?原来摩崖所在地与今天的环境不同,究竟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且当时陈列的前后内容是否科学?如155年的《李君表》与172年的《杨淮表纪》,位置颠倒;时代最晚的庆元元年《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题记》,却放在汉“石虎”和北魏《石门铭》之间。这种欠合理的做法,又如何改造?展室的体量有限,使极为厚重的文物被挤压在狭小的范围之内。我们断不可将拆房作为第一要务,另择场所展示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2.让石刻“说话”,不仅要讲解,还要在陈列手段上实现多样化。多年来我馆获得意大利传教士南怀谦、澳大利亚传教士弗兰克莫尔、俄罗斯伯亚尔斯基、美国飞虎队等一批照片,甚至是著名公路学家张佐周1932~1936年拍摄的136幅老照片的版权。这些老照片之中,有大量石门老照片。美国国会图书馆、汉中市博物馆等收藏有清代栈道长卷、栈道绘画作品等。如何使此类文物直观而形象地反映“石门十三品”的内涵,则需要探讨。针对这个问题,考虑到石刻故地已面目全非,我们与澳大利亚工业组织合作,利用苏联军用地图、三维空间图、老照片等建立数据库,并试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对观者进行立体展示,复原以往的历史风貌。尽管目前这个项目仍在进行中,但我们坚信这个尝试是很有意义的。
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Robert E.Harrist (韩文彬)著有专论石门石刻之作,日本牛丸好一曾付梓《汉中石门摩崖石刻研究》一书(平凡社,1986)。据悉,德国柏林大学亦有学者研究“石门十三品”。若连同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王森文、缪荃孙、吴大澂等历代石门访碑记,明清以来连云栈道行纪类文献,将其以直观而形象的形式展示出来,无疑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3.“石门十三品”是一批多晶体的文物珍品,如何吸收已有的成果,将陈列做出特色、做出品位,无疑也需要探讨。如集字集联,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汉代的《大开通》《石门颂》,北魏的《石门铭》,今已出版多种集联本。临摹的作品也不乏名作,如何绍基、马衡、萧娴、台静农钟情于《石门颂》,康有为、于右任、张大千等喜好《石门铭》。这些作品有必要展示吗?如何展示?这应是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4.按照传统的看法,石门石刻至少有104种。现在有的学者扩大范围,统计出177种石刻。石门石刻大部分被淹没在水下,但也并不是所有。汉中市博物馆汉台碑林还庋藏14种石刻,或许与“石门十三品”分离,所以参观者并未在意。石门石刻的现状及其内容之认识也不全,同时影响着人们对“石门十三品”的印象。整合石门石刻的“残留部队”,并将之包装、展示,效果当不至眼下这般光景。
当然,特殊时期特殊的举措,已让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古汉台获得了巨大的赞誉,同时也背负了不小压力。按照规划所示,一个与古汉台融为一体又相邻为伴的独立展示区,专门为“石门十三品”而预设。按照我们的设想,这个富有特色的陈列不久将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