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点粗浅想法
清末民初书法家张祖翼说:“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梁启超说:“《石门铭》笔意多与《石门颂》相近,彼以草作隶,此以草作楷,皆逸品也。”[16]
前者说几百年临摹汉碑者多,竟无人能将《石门颂》学到家,体味到它的真谛;后者说石门的颂铭笔意多相近,一是以草作隶,一为以草作楷。对于前者,可理解为对之难以很好把握,盖因《石门颂》巧多于拙,寓无穷变化于其中,对于浅尝辄止者自然如眼前高山、脚下深海。关于后者,日本书法家中田勇次郎甚至作了“蜀道摩崖隶草奇”这样的评语。那么《石门颂》书风究竟如何理解,汉代摩崖应当如何定位呢?
汉代碑碣大多规整,有纵有横,甚至书刻时还有界栏。汉代摩崖与碑碣一样,同属石刻,但它变化较大,风格多样,如建宁四年(171)《西狭颂》,篆书题额,正文虽无界栏,但纵横成行,似有一张无形的界格,即便小字书题名也如出一辙,十分严守这种法度。漫漶殊甚的熹平三年(174)《耿勋碑》,长期裸露野外,久经风吹雨淋,但仍可看出它的规整[17]。今残缺不全的建宁五年(172)《郙阁颂》,左上角有数道纤绳痕迹,但纵横有行,布局齐整,连南宋田克仁《重刻郙阁颂》摩崖也完全忠实于原刻[18]。这些摩崖均刻于山崖间,也像碑碣那样有择石打磨等工序。
《石门颂》亦是如此,从试刻“惟”字、改刻“南安”为“武阳”及其左上方小圆圈标识等,更可看出当时书刻的程序[19]。《石门颂》书刻者面对着石门洞高度仅三四米、崖面为弧形的环境,面对着起起伏伏的崖面,精心布局,因地制宜,因势而精心书刻。从全篇布局上看,第1、2行规整,越往后越率性恣肆,愈加舒畅伸展,到颂扬王升的后面几行,更打破常规抒意为之。再看颂扬杨孟文的部分,摩崖上方第1~3字尚可规整,但基本上从第3字开始,又随意、率性而不失法度地书刻,各行间显得错落有致,飘逸洒脱。《石门颂》整个布局前紧后放,而个别行列则尤见情趣,如第13行末从“春宣圣恩”的“恩”字起,至“秋贬若霜”的“若”止,其横笔的一波三折、捺笔及“心”字,颇类简牍笔法,寓无穷变化于其中。再如,第4行“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诸字的横笔,也很有韵味。所以祝嘉说:“《石门》变化很大,所以常以斜为正,大小也有参差,越到后面,越不拘束。”[20]这是善写隶书者的高境界,也可看出《石门颂》书刻者达到了隶书的至境。
这里再举大家熟知的几个字:“高祖受命”的“命”、“世世叹诵”的“诵”、“王升”的“升”之垂笔拉长,与其说是“此三字在书者心目中,有一种极为神圣的特定含义”,还不如说书刻者十分谙熟简牍的书风,面对起伏较大的崖面,少了些许庙堂气息,顺势书之的结果,是无意为之而为之,是书刻者简牍书风的自然流露,惟其如此,方见其妙趣。这样的书体,《石门颂》还有许多例子。限于篇幅,兹不赘举例。
“命”“诵”“升”一览表
论述到此,我们注意到《开通褒斜道石刻》有行无列,密不透风,笔画平直方整又有高妙布局,颇有秦代以降的简牍传统。对于《石门颂》,今天与其说它恣肆飘逸,具有山林之逸趣,倒不如说它吸纳并兼具了简牍与碑碣的风格,书刻者怀着“推序本原”的崇高心情,无拘无束、率性而为地完成了这件千古绝唱的摩崖。
[全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入选论文,载汉中市博物馆编《石门——汉中文化遗产研究(2009)》,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3~28页]
【注释】
[1]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中华书局,1977年,第68页。
[2]郭荣章编著:《石门石刻大全》,三秦出版社,2001年,第98页。
[3]赵力光主编:《古都沧桑——陕西文物古迹旧影》,三秦出版社,2002年。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褒斜道石门附近栈道遗址及题刻的调查》,《文物》1964年第11期。
[5]冯岁平:《〈石门颂〉鉴定三题》,《文博》2000年第1期。
[6]旧拓用《石门颂》,中国碑帖经典丛书之一,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今拓据陕西省汉中市褒斜石门研究会、陕西省汉中市博物馆编《石门汉魏十三品》,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7]参阅陶喻之:《关于〈石门颂〉的版本问题》,《书法研究》2000年第1期;郭荣章:《〈石门颂〉研究及其临习之我见》,载《第六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郭荣章:《〈石门颂〉的魅力及其书者的建树》,载汉中市博物馆编《石门——汉中文化遗产研究(2005)》,三秦出版社,2006年。这些论文中多有探讨,兹不赘述。
[8]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之《石刻见闻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9~40页。
[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褒斜道石门附近栈道遗址及题刻的调查》,《文物》1964年第11期。
[10]张祖翼:《石门颂跋》,载《汉石门颂》,文物出版社,1984年。
[11]秦文锦:《古鉴阁本石门颂》题跋,上海艺苑真赏社,1912年。
[12]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第18页。
[13]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第60页。
[14]马子云、施安昌等:《碑帖鉴定》之《石刻见闻录》,第39~40页。
[15]仲威:《碑帖》,收藏起步丛书之一,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82页。
[16]冀亚平、贾双喜等编:《梁启超题跋墨迹书法集》,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17]高天佑:《西狭摩崖石刻群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郭荣章:《汉三颂专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19]冯岁平:《〈石门颂〉鉴定三题》,《文博》2000年第1期。
[20]祝嘉:《论“汉三颂”》,载氏著《书学论集》,金陵书画社,1982年,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