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李固铭》碑小识

汉《李固铭》碑小识

何 健

李固(94~147),字子坚,汉中南郑人(现属城固),司徒李郃之子,少好学,究览坟籍,结交英贤。东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因对策,针砭时政,拜议郎。安帝永初年间,荆州贼起弥年不克,乃调任荆州刺史,半年州内清平。徙太山太守,遣贼归农,贼皆弥散。升将作大匠,上书时弊,以刚正耿直闻名朝野。冲帝即位(144)任太尉,与外戚梁冀共掌尚书事。冲帝崩,质帝遭鸩杀,因立嗣与大将军梁冀争议,为冀所忌。桓帝即位,又遭梁冀诬陷,与二子并死狱中。李固死后,暴尸通衢。弟子南阳董班闻讯,星夜赶赴首都洛阳,守尸哭泣,旬日不去。太后嘉其义烈,特许董班扶丧归葬。李固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家,有“北斗喉舌”、鲠直派的首领之美誉。他的“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亦是享誉千古的名言。

关于世传的《李固碑》,南宋洪适云:“汉李固碑,在山阳城内。”[1]宋代陈思辑《宝刻丛编》“怀州条”[2]亦有此说。而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却有“汉李固碑,唐韦皋撰,在陕西汉中府城固县西”的记载[3]。据此,关于《李固碑》的记载有两说:其一“在山阳城内”,怀州山阳城,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南待王乡墙南村。距此地东北20里,焦作市修武县五里源乡有李固村。焦作距洛阳200余里,李固生前主要活动于这一区域,作为极具影响的政治人物,留有遗存或历史符号也顺理成章。其二“在陕西汉中府城固县西”,《水经注·沔水》载:“(汉水)东过南郑县南,……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在,文字剥落,不可复识。”《舆地纪胜》载:“李固墓碑,墓在城固县西三十里,唐韦皋撰。”所指即今汉中城固县柳林镇李固庙村南的李固墓。

今天的李固墓,坐东向西,呈覆斗形,墓基东西长42米,南北宽23米,高6米;墓冢东西长14米、南北宽10米。墓前有碑三通:右边一通为南宋乾道六年(1170)城固县令阎苍舒立,碑高120厘米,宽64厘米,上刻隶书“汉忠臣太尉李公神道”;中间一通碑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书立,碑高180厘米,宽80厘米,上刻隶书“汉太尉李公固墓”;左边一通碑高115厘米,宽85厘米,上刻隶书“汉太尉李公固墓”,系1986年城固县人民政府所立。墓前有汉代石兽一尊(当地人称为石虎,原有二尊,其中一尊至今下落不明),长180厘米,高80厘米,其雕工粗犷,姿态雄健。墓后侧有大药树一株,树围约1.5米,高15米。墓前30米处有李固庙一座,一院两进,系祭祀李固的专祠,始建无考,惟其正殿中梁有“光绪十九年培修”的墨书标记[4]

图1 李固墓

现存李固墓的碑刻为南宋阎苍舒和清乾隆毕沅所立,不见《水经注》中所记之碑刻,也不见唐韦皋于贞元初年道经汉中,瞻谒李固墓题刻之碑。那么文献中所载《汉李固碑》,究竟所指为何物?

国家图书馆藏《李固残》碑拓本,编号轴1006,注明为东汉建和元年(147)作,碑在陕西山阳。高83厘米,宽32厘米,隶书。此本系章钰旧藏本,下钤“章氏金石”白文篆印,另一印当为北京图书馆藏印。章钰(1864~1937)字式之,号茗簃,江苏长洲人(今苏州市),近代藏书家、校勘学家。其文曰:

……故大尉李府君之铭/

……固字子坚,司徒之元子也,根仁义之性,秉照……/……春秋参六艺,年及弱冠,道行卓立,乡党善……/……诏除议郎。侃侃敢言,不畏强御,时梁冀专政,不……/……史,永和六年三月到官,视事未几,迁泰山太……/……德齐礼化行如流,杜乔表奏君之政事……/……君谋乃以罚真□□□□时相遭。[5]

首行首字,从笔画看,当为“故”。“诏”字笔画犹存。

大尉,即太尉,《后汉书·顺冲质帝纪》:元熹元年八月,冲帝即位。“丁丑,以太尉赵峻为太傅,大司农李固为太尉,参录尚书事”。质帝本初元年闰六月“甲申,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岁。丁亥,太尉李固免”。《桓帝纪》:建和元上一月,“前太尉李固、杜乔皆下狱死”。李贤注:“顺帝之末,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曲如钩,谓梁冀、胡广等。直如弦,谓李固等。

“司徒”,指李固父李郃。李郃事见《后汉书·数术传》。《李固传》:“司徒郃之子也。”

“道行卓立”,《后汉书·郎传》:“处士汉中李固,年四十,通游夏之艺,履颜闵之仁。洁白之节,情同皎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世莫及。元精所生,王之佐臣。天之生固,必为圣汉。宜蒙特征,以示四方。”

“诏除”句,《李固传》:“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

关于此残石,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中认为:“太尉李固铭残石,隶书,有东汉永和六年(141)款识,伪刻。”[6]马子云《碑帖鉴定》中认为:“太尉李固铭残石,永和六年,又太尉李固碑,民国廿五年左右,山东宋某在天津造。”[7]施蛰存著《水经注碑录》卷七载有《汉太尉李固碑》,文云:“固虽暴尸于都衢,仍还葬于本乡,墓在南郑,信有征矣。《天下碑录》《金石略》《宝刻丛编》俱有此碑,然欧、赵、洪诸家绝无题跋,似皆未见。明人《古今碑刻》于汉中府著录《汉李固墓碑》,注云‘唐韦皋撰,在城固县西’,《天下金石志》同,则汉石已亡,易以唐刻矣。《天下金石志》又于河南彰德府著录《汉李固墓碑》,云在磁州,此则不知何所依据也”[8]的评述。

图2 汉李固碑拓本

可见对汉《李固碑》的本源也有所怀疑。但也有学者认为此碑为真,并对其作了品鉴:

东汉建和元年(147)刻,石在陕西山阳,并认为此碑笔画精到,藏收严谨,粗细变化较大。尤波画丰厚,出锋犀利,各具形态,颇有特色。其结体匀称,自然洒脱,方正中见灵活。布白恰到好处,字形端庄,仪态多姿。其章法虽不见全局,但可知相当规整,字间行间较宽松,节奏感较强,轻重变化较大,然协调很好,风格统一。[9]

由此可见,《李固碑》从《水经注》记载以来,到南宋,既有《舆地纪胜》碑在“城固为唐韦皋所撰”之说,又有《隶释》中记载碑“在山阳城”之说,但碑刻规制、内容均不详。其后清代碑刻文献均沿叙前人之说,仅以列目形式记载。此碑流传沿革脉络不清,马子云先生更提出伪刻,为民国廿五年左右,山东宋某在天津造,此说应当有一定依据。但此碑隶书工整,在用笔、结构、章法上均可为今人借鉴,亦有一定价值。

【注释】

[1](南宋)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第285页。

[2](南宋)陈思辑:《宝刻丛编》,载《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2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第18184页。

[3](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69页。

[4]陕西省文物局编:《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汉中卷·城固文物》,陕西旅游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5]毛远明编著:《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2008年,第162~163页。

[6]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62页。

[7]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71页。

[8]施蛰存:《水经注碑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8页。

[9]张又栋编:《书法创作大典·隶书卷》,新时代出版社,2001年,第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