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石门的考察

一、对石门的考察

民国时期石门所在区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1935年年底西汉公路宝汉段开通之前,褒谷口南北往来的通道仍是连云栈道,即北栈,具体说来是沿褒河西岸半山腰盘旋而上鸡头关,再到褒城县。而公路开通之后,则在石门架设大桥,并沿褒河东岸及凿通的新石门至河东店,而石门所在地亦经修复,变成了名胜古迹。

早在1931年,就有学者指出褒城北的鸡头关“山险地峻,高入云表,古人登鸡头,多有感其困难者”。在其下石门的汉《石门颂》、北魏《石门铭》则“字迹最显,亦极劲健,为各珍品之最古最有价值者”。其他还对石门石刻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此种珍品之特点,若非亲临其地者不能想到其品贵奇伟,此种字迹全系人站崖旁,运笔立书石上,非普通书于纸上而后,刻于石上者,盖写字时,因崖石坚固,不能磨平,按石之凸凹写字,不但写字者艺术绝高,而雕刻技术,亦当在超人之列。石之坚硬,固使书写雕刻多感不便,而其所以能留至今日,吾人尚能睹此珍品,亦赖此石耳。非然者,日日拓印,历数千年,非为碎石,亦即为残碑矣。此等字迹,多为名人笔迹,且在龙门廿品之前,人咸称晋字,而不知超晋字而为晋字之母汉魏字者,尚存于此天然悬崖间。此道非常崎岖,惟其道路险阻,始能保此珍品,如在大道,其不为吾国伟人偷卖者,几希?洵为无价珍品,当在八骏马这一切古迹价值之上。 [1]

应该说,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石门石刻,其价值当在《八骏图》之上。当然还有一些行旅吟叹石门,如陈荔英云:“云外开幽境,崚嶒见石门。排空双壁立,拔地一关尊。雨急应成瀑,风凄自断魂。不禁故里念,林壑梦难温。”[2]李醉芳曰:“飞栈连云着意攀,烟霞深处觅仙关。登山休怕崎岖路,世路崎岖更过山。”[3]这些真实地展现了西汉公路宝汉段开通之前的状况,这与清代行旅的咏叹差相一致。

西汉公路宝汉段通车之后,从宝鸡到汉中的道路由碥道一跃成为近代公路,成为中国西部的南北通衢。1938年5月,南迁汉中的西北联大“尚拟条调查附近之萧何、樊哙、李固及勉县诸葛亮等墓,并探寻有无同样石刻,他如褒城石门及附近之古代之文化遗迹,亦拟调查”[4]。1939年3月21日下午,西北联大历史学会组织师生从沔县赴石门考察,其中有当时历史系主任李季谷(1895~1968)、著名学者陆懋德(1895~1961),但抵达之后“因人数众多,太白(指褒河)湍急,不克渡河详窥各种石刻全豹,仅能隔河眺望耳”,认为“石门位褒谷之口,接鸡头关,为汉中通关中之咽喉。山峰耸立,怪石入云,水声澎湃,沫珠四溅,汉中胜景,宇宙奇观。追思当年开凿工程之浩大与困难,更坚信吾汉族精神魅力伟大也”。《石门颂》的杨厥为杨涣,厥乃语助词,非其名也;衮雪、玉盆未见记载,且“魏王”二字完整无缺,“似非汉魏所刻,或为后人伪制。尚有宋明人题记甚多,惜未及细观”[5]。当时师生之间对石门内容作了相应的交流与研讨。陆懋德考察后,认为东汉所开的石门及汉《石门颂》、北魏《石门铭》摩崖乃巨制也,并赋诗云:“石门天险依山在,阁道遗痕傍水存。汉颂魏铭张两壁,淋漓大笔开烟云。”[6]

1938年8月21日,著名学者何日章在石门考察,但不幸落水。他在《石门新险记》中这样叙述石门:

石门距南郑三十余里,人力车四时可达。门有二,对峙褒河两岸,居北者,中通公路,轩昂耸然,宛与北平正阳门相若,民国念五年所新辟。岩上投案,轰凿而成。时人榜其额曰新石门。文涂以丹,堑然尚新。其南一门,内昏暗,壁上有历代篆刻——最著名为汉《杨孟文颂》及魏《王远铭》,四围陡峰壁立,大石槎枒,鸡关横其上,褒河奔其下,栈道委蛇,洞经之;斑剥古老,浑然数千年物,此乃栈道之石门,游人所称,佥指此耳。斯门之辟,在汉永平间,由《杨君颂》一文可知也。其下有险滩,纵列河心,相去各半里许。居上游者,曰《衮雪》,下曰《拉沙》及《玉盆》。有文,隶书,镌于各滩之巨石上,大可方尺,字画苍劲,有奇姿,惜为水蚀,迹渐漫漶,相传出于魏武父子,皆所以状水态而示水险者,胜迹久著,向为名士所欲觏。吾人初抵石门,见河流滔滔,水势汹涌,渹渹然,较平时者激增数倍。滩上石刻,皆已汨诸水,不可得见,惟石门屹立南岸而已。伫睹之顷,咸讶其不可渡,盖大雨初霁,水尚未落也。若方春日,此河可徒涉,孰意兹时,竟有若斯之山洪耶!

同时,他还记载了当时的褒城公路管理局“为便游客,曾设三股铁绳一,横架两岸。绳可拇指粗,各端嵌巨石中,高出水面约尺许。另垂铁绳于其上,粗逊之。下系长木一排,其数五,列为平面,往返滑动,可以渡人。游石门者,多乘此往。余见天线摇摇,木筏漂漂,未始不讥其简陋而笑其荒唐也。迟迟者再初固无冒险尝试之念”[7]

民国陕西著名学者宋联奎在《南行杂咏》第八首诗云:“再辟金牛道,人怀汉守恩。摩崖山有骨,凿壁斧无痕。日气烘毡蜡,江声壮石门。徒闻题衮雪,谁识魏王尊。”[8]“戊寅避地,尽室南行”,他与诸友结伴,“别韦杜之莺花,历褒斜之山水。少陵入栈,先得我心;阮翁驿程,视如日课。客中有感,即便成篇”,吟就了这首诗,抒发对石门的惊叹。首联、次联说汉代太守之功绩,感喟巧夺天工之神力;腹联状摹石门之壮观。尾联是抒发他对曹操所题“衮雪”二字之议论,意思是说曹操题的“衮雪”,不过如此而已,明显对曹操这位一代枭雄颇有微词。

1940年,著名戏剧家卢前(冀野,1905~1951)取道汉中北上,写成了《北征之曲》。他写《石门栈道》:“(双调清江引)嵯峨石门秦栈古,迹在嗟行旅,先民翦草菜,开辟尝辛苦。巍巍汉唐追夏禹。”[9]紫翼《过石门》:“石门铭纪汉时功,百二秦关此独雄。栈自褒斜通剑阁,舟从南郑下江东。几经诸葛驱流马,一度留侯觅赤松。抗战于今强馈挽,葛轮驶去疾如风。”[10]1941年冬,杨硕清曾前往西乡服务,也同友人偕伴而游石门,“洞内有摩崖,深可四丈,高约两丈,中刻汉魏碑碣甚夥,文字多已模糊,中有一碑,尚可辨认,历述当地形势,碑末刻有韵文铭词。盖此魏永平时王远所书之石门铭也。余等览毕,即以铅钢笔录之日记,同行时因于灯下记之,以志不忘云”[11]

1944年8月,邵祖平(1898~1969,字潭秋,江西南昌人)应邀北上赴国立西北大学讲学,次月9日游石门,“先过新石门二里许,买筏而登,水深湍急,撑篙者非老于其事,即生危殆。筏抵岸矶,乱石穿空,摄衣攀缘,最险处可观玉盆、衮雪等江中石刻。出石门洞,即登鸡头关之路。鸡头关以石形似鸡冠而得名,与翠云屏隔水对峙,风景壮丽幽秀,石刻甚多,宋人如文同等皆刻诗道中”。他还创作了一首七言古诗:

褒城石门天下奇,阁道崎危通一线。水深下有不测渊,买筏乱流惊且眩。玉盆潦至不可摹,衮雪江中递隐现。栈道指点汉烧痕,君臣结契何由羡?鸾凤下翥石有神,云殷齐喷江似练。山花留刺上人衣,谷鸟升乔鸣且善。石门宝嵌蜂子窼,两壁黝奇铭松擅。龙门近沦二十品,二宝巍然天下眷。其次鄐君开阁碑,清劲亦酬山石奠。吾侪风送复登山,翠云屏碧开三面。妆镜如观褒姒笑,渼陂疑见江妃宴。山巅雄关卓鸡头,锦翼拖云冠似扇。引汝一呻天下晨,秦关蜀道资回旋。天低云薄满袖风,石舞沙飞一江燕(褒河有石燕,飞辄风作)。山川作赋我犹能,欲聘涛波压雷电。[12]

此外,著名史学家苏渊雷(1908~1995)《褒城游古石门山河堰旧址》:“石门凿天险,虎视古梁州。斜谷遥争势,褒渠平自流。碑铭存隶法,水利布深谋。汉德从知远,循良未易求。”[13]宋野平《褒谷石刻》:“褒谷口左首依山有石门,凿石为通道,与栈道相连接,门内摩崖有汉魏石刻,记述工程兴建情形。其中汉碑为《石门颂》,又名《杨孟文碑》,为后汉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王升颂杨孟文开通石门之功德而作。字迹苍劲挺秀,后世学书者多宗之。《石门铭》为北魏正始元年(504)梁秦二州刺史羊祉开创石门纪事原和,建立于北魏永平二年(509),系王远书,字迹超逸多姿。其他尚有山河堰隶书,传为汉蔡邕所书。褒谷石刻全部连玉盆、石虎、衮雪共十三种,合称十三拓。”[14]朱虎《西行三篇》记载:要从石虎地方雇小船到对岸的石门,“石虎住有三户居民,赖拓汉魏十三种碑帖为生,所谓汉魏十三种,除了《石门颂》《石门铭》几种长篇外,都只有二个字的石刻;像河中大石上曹操题的‘衮雪’,与及(极)不知名的石虎、石门等而已。其实都刻在天然的岩石上,不能称碑,真正的汉碑,我在青海时见过一块,据说天下很少有汉碑了”[15]

1943年,著名地理学家丁锡祺先生考察了汉中盆地地理问题,对褒城石门的解释为:

石门发育于大理岩、片岩、板岩、千枚岩诸变质岩区域,是很显明的水口。顺褒河而上,又为发育很完善的下切河曲,也许就是很单纯的幼年河,在上游流于高山之中,下游因接近基面深切,如确如此,则北山入汉水诸水都应有相似的水口,这次旅行到达区域太小,他日有暇,当先就近赴湑水口考察,但单就褒河石门而论,也许是前述的Anaclinal型,200公尺侵蚀面由南向北倾斜,此则必须在北山作一长时期的研究,而与张先生的北仰南倾假设不相吻合。石门的另一种成因则为地质弱点,此间岩石倾角几成直立,又属变质岩系,先成河的可能性是几乎没有的,其间小断层很多,我们就看到新旧石门之间的褒河流向就顺着大理岩和片岩之间的一个小断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