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摩崖?《说文》:“摩,研也。”研,是磨的意思;“崖,高边也”,是山崖的意思,所以摩崖也有时被称为磨崖。有学者认为摩即摩擦、抚摩等[1],这样的解释欠当。《金石索》:“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马衡更说“天然的山崖”就是摩崖。总体说来,摩崖是在事情发生之地,选择山崖,刻石记事,以播久远。山崖是要选择的,但圈定后的崖面,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特殊性。可能正是因为其特殊性造就了该摩崖的强烈个性。如东汉《石门颂》,处在石门洞内,其崖面本身是石门洞内的一部分,所以呈铲形;因岩石的节理性较强,所以崖面上出现了几道纵横交错的裂缝或裂隙。因此对于摩崖个性的研究,无疑是研究该摩崖抑或其拓本的重要方面。

研究汉魏时期,无论是千变万化顺势而成的摩崖,还是被称为“黑老虎”的拓片,其中均不乏“洗刻”“剜补”“剜刻”等说法[2],而且近年来持此论者愈来愈多,似乎不存在着这种现象,摩崖则非摩崖了。这些大而化之的说法,其后果是学术界倡行人云亦云,严肃的讨论和创新的研究严重缺失;其影响也极为广泛与深远,有的流播海外,有的误传既久。它们真的存在这种现象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但绝不是目前学术界所说的那样,而是当时刻镌后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到底它是东汉碑碣还是摩崖之中极为少见的[3]

我们还可试想:如果摩崖——不管是山崖还是特殊的山体——为一张宣纸,那么自古及今的书法家在创作时,无疑需要试笔,其目的在于看看毛笔——狼毫还是羊毫,抑或粗细笔之书写感觉,看看纸张——徽宣还是川宣之书写效果。即便是正襟危坐地创作,当面对文字较多的作品时,也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差错,有的是无关紧要的,有的是非改不可的,当然还有书法家的喜好。对书写有误而造成的叙述的错误,或者是书刻者明显以为是硬伤之处,自然是非改不可。在宣纸上可以圈掉,在两侧改书即可,而碑碣“若书丹的笔画在刊刻时不小心擦去,就会漏刻、错刻”[4],但在摩崖上则该当如何处理呢?

《石门铭》字数达620多个,其崖面是罕见的起伏跌宕,凹凸不平,书刻者事先对崖面似乎没有做过太多的处理,还要在风急光暗的石门洞内刊刻。现在对它的好评接连不断,临摹有心得乃至有成就的书家也概不乏人。沙孟海先生提出将写与刻区分开来,“写手有优劣,刻手也有优劣”[5]。有学者称之“刀钝石纹粗”[6],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石门铭》写手好,刻手也好,都达到了忠实书写者的程度[7]。自然可以说,王远是北魏著名的书法家,武阿仁是北魏著名的石师。但是王远当时书写如何,武阿仁刊刻又如何呢?学术的大而化之总不会比探幽抉微要来得可靠吧。

在拍摄摩崖时,我惊奇地发现北魏《石门铭》不仅有错刻而纠正,还有以为不佳而修改的现象;它存在前后两次刊刻,前者刻镌较浅,笔画往往也较宽;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作过修正,除改正部分笔画外,还对原有笔画进行了加深。对此,我在参稽以往众多文献所叙、各种拓本所示的基础上,以摩崖为主探讨这一问题。至于纠错、修改而外的刊刻问题,另文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