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碑石的旨趣

二、碑石的旨趣

秦汉时期,向苍天、祖先祈求长生不老之术已蔚为风气,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修炼不死之道,乃至入海求仙,成为上至皇帝、中到要臣、下至平民百姓的追求。《仙人唐公房碑》即讲述了这个名叫唐公房的人,遇“真人”之后“鸡犬升天”故事。

先看唐公房为何许人也——

君字公房,成固人,盖帝尧之胄,□□□。□□□□,□□□之,故能举家得度,拔宅仙去。上陟皇燿,统御阴阳。腾清蹑浮,命寿无疆。虽王公之尊,四海之富,曾不能易其一毛。天地之性,斯其至贵者也。

按,唐姓,“唐尧之后,子孙氏焉。出晋昌、北海、鲁国三望”。皇燿,乃天也。“命寿无疆”,《诗·豳风·七月》有“万寿无疆”。唐公房,号称帝尧之胄,其最大意义在于他“能举家得度,拔宅仙去”,所以“天地之性,斯其至贵者也”。

再看看这个故事——

耆老相传,以为王莽居摄二年,君为郡吏,□□□□,土域啖瓜,旁有真人,左右莫察,而君独进美瓜,又从而敬礼之。真人者,遂与期智谷口山上,乃与君神药,曰:“服药以后,当移意万里,知鸟兽言语。”是时,府在西成,去家七百余里。休谒往徕,转景即至,阖郡惊焉。白之府君,徙为御史。鼠啮軱车被具,君乃画地为狱,召鼠诛之。视其腹中,果有被具,府君设宾燕,欲从学道,公房顷无所进。府君怒,敕尉部吏收公房妻子。公房乃先归于谷口呼其师,告以厄急。其师与之归,以药饮公房妻子,曰:“可去矣。”妻子恋家,不忍去。又曰:“岂欲得家俱去乎?”妻子曰:“固所愿也。”于是乃以药涂屋柱,饮牛马六畜。须臾,有大风玄云来迎公房妻子,屋宅六畜,翛然与之俱去。昔乔松、崔白,皆一身得道,而公房举家俱济,盛矣。

按,乔松,即王子乔、赤松子。崔白,即崔文子、白石先生。1908年,汪树堂在端方藏本书后云:“公房事涉不经,因其为吏,则借张汤磔鼠事附会。拔宅上升,谁实见来,亦与刘安遇八公事相等,齐东野人之语,安可究诘?”铭文中明确提到王莽居摄二年(7),说明故事的本源发生在新莽时期。

最后看看故事传播的效果——

传曰:“贤者所存,泽流百世。”故使智乡春夏毋蚊蚋,秋冬鲜繁霜,疠蛊不遐,去其螟□,百谷收入,天下莫斯,德祐之效也。道牟群仙,德润故乡,知德者鲜。历世莫纪。

但此碑镌刻的旨趣,重点并不在于这个“耆旧相传”的故事,因为这毕竟是相传而已,“固非漫无觉察者,下语最有分寸”[10]。碑文记载:

汉中太守南阳郭君讳芝字公载,修北辰之政,驰周邵之风,歆乐唐君神灵之美,以为道高者名邵,德厚者庙尊,乃发嘉教,躬捐奉钱,倡率群义,缮广斯庙,接和祈福,布之兆民,刻石昭音,扬君灵誉。

按,“北辰之政”,《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周邵,周即周公,邵即召伯。《诗·召南·甘棠》笺云:“召伯,姬姓,名奭,食采于召。”诗云:“召伯所茇。”歆,《周语》:“民歆而德之。”注曰:“歆,犹欣欣喜服也”。“道高者名邵”,邵,高也。扬雄《法言·孝至》:“年弥高而德弥邵者,是孔子之徒与?”“缮广斯庙”,缮为修整;斯庙,即言在郭芝修治之前,此庙早已有之。

碑文所述汉中太守郭芝,“修北辰之政,驰周邵之风,歆乐唐君神灵之美,以为道高者名邵,德厚者庙尊”。建庙立祀,以为德政;传颂唐公房的灵誉。于是“乃发嘉教,躬捐奉钱,倡率群义,缮广斯庙,接和祈福,布之兆民,刻石昭音,扬君灵誉”,即他先发“嘉教”,再“躬捐奉钱”,并“倡率群义,缮广斯庙”,期望收到“接和祈福,布之兆民,刻石昭音,扬君灵誉”的效果。因此郭芝缮修唐公房祠,其意在于教化,在于布施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