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向首都伦敦的年轻人
总之,近世英国已经确立了孩子在十四岁前后就会进入“生命周期中的仆役生涯”并从此离开父母的社会模式。
那么,他们离家之后都去了哪里呢?一般情况下,选择去自己周边比较熟悉的地方的人是大多数。但也有不少年轻人认为,与其窝在附近的村落,不如到伦敦去会更有意思,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事”发生。在稍后的时代,也有人远赴美洲。虽然关于这一点没有留下确切记录,但近世的英国是一个青年地理流动性非常高的社会。在16世纪,每年大约有五千人移居伦敦,18世纪时这个数字可能已经达到每年八千人左右。
由此,伦敦的城市规模急剧扩大,这座城市也成为了最早的生人社会。虽然城中也划分有教区,但即使教区内的人是相互认识的,出了教区就又会变成人人互不相识的状态了。活跃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的著名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就曾以一种略带象征性的手法对当时社会发生的转变做出了阐述。
笛福本人在二战后受到了日本历史学界的大量关注,因此在“战后史学”中笛福的著述也经常被引用。不过,有关笛福的分析存在很多争议,我认为“战后史学”中所描述的笛福形象有一种本质上的误解。在战后的历史学中,笛福的形象被认为类似于独立不羁的“约曼”,即独立经营的自耕农,还说他是清教徒,但这实际上是偏颇的解读。笛福是伦敦一家名叫“福”(Foe)的肉店家的儿子。但他不甘于成为一个中产阶级的肉铺经营者,而想要晋身上流社会,所以自己按照法国上流阶级的风俗,在名字中加了“De”的前缀。也就是说,他坚信自己是属于上流社会的人。
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英国文学史上小说即被称为“novel”的文学体裁出现之前。因此,其赫赫有名的《鲁滨孙漂流记》其实并不是小说,但包括《鲁滨孙漂流记》在内,他写过大约四个故事。
在日本的战后史学中,《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被定义为一个在无人岛依靠顽强独立的精神生存下来的人。虽然在其立足荒岛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其他人,但原著中却点明其建造围墙等行为是在模仿其本国的圈地运动。而且,故事的开头交代,鲁滨孙是从英国东北部名为赫尔的港口城市出发的。他的父亲经常劝诫他说:“上流阶级维持虚荣的排场是很辛苦的,下层阶级则生活很艰难,而我们位于正中的中产阶级才是最理想的阶层,你应该继承我的衣钵。”但主人公并不认同,当时他一心想跻身上流社会的绅士阶层,因此要出海远航。于是,他迈出的第一步便是出国参与奴隶贸易。
这一点在战后对《鲁滨孙漂流记》的研究中被完全遗忘,只提及他去无人岛垦殖农业的内容,其实他最初从事的是奴隶贸易。最近,我用DVD看了法国拍摄的《鲁滨孙漂流记》电影,感觉非常有意思。虽然法国人将其改编成了原为贩奴者的鲁滨孙最后转变为以奴隶解放为奋斗目标的废奴者的故事,但就他曾经以奴隶贸易开辟自己的事业这点来说,是符合原著的。对此,我们可以解释为笛福本人以及他故事中登场的人物都强烈地表达了中产或更下层的人想跻身上流阶层,也就是英国人所说的绅士和淑女阶层的愿望。关于这一点,在文学史领域也有类似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