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外表的时代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各种新变化。首先是服装,衣着与“流行”现象的产生有着很深的关联,并由此催生了一个名为时尚(fashion)的世界。其次是美容,与此相联系的现象则是理发师的大量增加。
先说后者。刚才我们谈到伦敦的理发店一下子变得非常多,其实理发师在中世纪是一个兼做外科医生的行当,近世以后这两个职业虽然已经稍稍出现了分化的迹象,但仍合称为“外科理发师”(barber-surgeon),并同属一个行会。牙医大体也属于这个群体,当时牙医的工作就是拔蛀牙。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明了纺纱机的那位有名的理查德·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便曾是一个拔蛀牙的专家。(6)在近世英国的职业概念中,外科医生、理发匠、牙医等由于从事的都是切割人体一部分的工作,因此被视为同一职业。据说在这个时期,伦敦兼营外科医生和理发匠的人增加了很多。
实际上,这个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稍后再继续有关化妆的话题。表面来看,从事外科医生兼理发匠的人数增加的背景是人们开始注意发型,男性开始流行戴假发(wig)。后来还发展为要戴上手套,以便尽可能保持皮肤不裸露在外。
但根本性的原因其实是因为16世纪梅毒开始从美洲传入英国社会,并迅速扩散。梅毒的症状一旦恶化,身体形态就会发生异变。在一个非常注重外表的社会,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但当时,即使是顶级的医疗手段也无法应对梅毒。彼时能被认可医术高明的医生普遍是以传承自古希腊医学理论的盖伦(Galenus)医学为圭臬的。这是一种认为人类体液的不良组合会导致疾病的学说。但是,由于古希腊并没有梅毒,所以在盖伦医学体系中,连梅毒的病名都没有提到。彼时,梅毒在英国被称为“法国花柳病”(french pox),即使良医也束手无策。
在当时的行医者中,包括了“physican”——因为无法直译,所以日语中被翻译成“内科医”,以及药剂师(apothecary)——由经营药店或卖药而成为医生的人,此外还有外科医生(surgeon)。
即使到了近代,英语里也没有日语中的“医师”一词。当我问学生英语“医生”怎么说时,学生们的回答都是“doctor”,但“doctor”的原意并非指行医者,亦如我本人就是“doctor”(文学博士),但不是医生。也就是说,英国历史上没有“医师”这个概念。内科医生是“physican”,外科医生是“surgeon”,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职业。
众所周知,医生之中有外科、内科、牙科之分。(7)当时的英国社会对于从事医疗工作的人有一个社会排名,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内科医生,其特征是数量少,有时说话会因为引用前文提到的盖伦医学术语而夹杂希腊语词。但他们只会让患者进行易地治疗,或者把坏血放掉之类的手段。而根据当时的疗法,对付梅毒必须使用水银,但水银又是这些人不太会处理的。随着梅毒的流行,外科医生开始比内科医生更受重视,很大的原因大概在此。
放血治疗(gilley)
(G. Rudé,Hanoverian London 1714-1808,1971,Secker & Warburg)
随着兼营外科医生和理发店的人越来越多,和日本的床屋(8)一样,他们的店里成了城镇居民,特别是男性的情报交换中心。后来,当铺和酒吧也成为了城市的情报中心,且基于同样原因,数量增加很快。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理发店往往可以视为都会的标志。因为在乡下,虽然也有农业兼营副业的情况,但并不鲜见。
因此,和这种外科医生兼理发匠一样,从事与外表相关的美容、理发、健康工作的人便成为了大都会的特征。这可以作为都会生活文化的一种体现。后来,虽然各地城市中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历史学家称之为“地方城市的复兴”,但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这是绝无仅有的伦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