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

由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

在经济史上,出现本小节标题中的现象,意味着英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全国的国民市场。比如法国,住在凡尔赛宫的贵族们过着奢靡的生活,但那仅仅是贵族的事,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其影响力是非常狭小的。但在英国,王室一旦流行某种事物,便会以相当快的速度扩散到全体国民中。

后来东印度公司进口的棉花也是如此。例如,有一种英语称为“calico”的印花棉布,东印度公司出于销售战略考虑首先将这种商品赠呈给了王室。当它在王室中流行后,贵族就会开始模仿,当它在贵族中流行后,就会下沉到绅士阶层,如此这般扩展开来。

这固然与废除《禁奢法》的风潮有关,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伦敦的发展壮大。这和红茶为什么会成为英国的国民饮料是一样的道理。英国王室出现饮茶习惯后,周围的人便开始纷纷效仿跟进。相反如果是在法国,即使凡尔赛宫快活无边,南部的农民过的也是与之无关的生活,这样便无法形成国民市场。

用杯子喝红茶。19世纪贫民女性专用的旅馆
(Charles Whynne Hammond,Towns,1976,Bastford)

以往的研究范式多注重通过分析英国人是如何努力工作、如何生产产品来探讨英国经济从近世到近代期间的发展。这当然也是一种历史视角,但我本人更倾向于从为什么这些东西会被制造出来、为什么会被拿去销售、人们又为什么会消费这些东西的角度去进行考察。

马克思主义中的“生产主义”作为经济史的基本观点存在已久。与马克思主义对立的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大抵也不脱上述框架。与他们相反,出自德国著名历史学派经济学者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和美国制度学派的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则关注了在没有需求的情况下消费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其中尤以桑巴特的观点更为尖锐。他试图在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以恋爱中特别是恋爱自由的环境下,男性与女性为了相互取悦而产生化妆打扮、追求衣饰等欲望,并为满足这些欲望而拼命工作的现象,来解释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

以上这些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学,我们还可以用更现代的经济理论进行说明。例如,以经济增长模型中的需求拉动经济(demand pull,通货膨胀模型),或与之相反的,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扩大消费理论(supply side,供给侧模型)来进行分析。

我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部分是正确的,但我一直是用需求拉动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增长的历史的。所以,我讲社会生活史的很多内容都会提到经济史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