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与加班选择哪个

午睡与加班选择哪个

以前一直有种说法,“后弯劳动供给曲线”(1)会消失。我认为从个人行动的观点来看,这只是开始。

首先,是什么造成了劳动供给曲线发生后弯呢?假设有一天,日薪变成现在的两倍,人们会怎么做?从单纯的经济逻辑来看,劳动也是商品,如果商品价格翻倍,人们就会乐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供给。很多人会说,既然工资能涨那么多,那就去工作吧,人口也会因此产生大量聚集。但是看了早期的重商主义文献,似乎在过去的社会里情况并非如此。

事实上日薪突然翻倍的话,第二天劳动者就不去工作了。人们会说昨天已经拿到今天的份了,所以不用工作,选择了午睡。也就是说,如果能拿到高工资,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让生活变得更好,这是我们现在的观念,但过去有很多人的想法并非如此。

这种选择让生活水平保持平衡,只为维持相应的生活水平而劳动的想法,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闲暇偏好”,也就是说,如果能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人们就不再工作了。现代社会中虽然也有这种行为模式的人,但不允许整个社会都如此行事。人只要是生活在近代世界体系中,就会被以尽可能多去工作来提高生活水平的想法所支配。

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大概也想成为有钱人,但大多数人觉得木匠的儿子继续做木匠,商人的儿子继续做商人就好了,于是他们便像父母一样结婚,继承家业,认为生儿育女之后死去就好了,并没有那种一定要上升前进的想法。

国史研究虽然不是我的专业方向,但我认为在日本,社会转向“经济增长信仰”的变化应该是在幕末到明治初期急速发生的。在江户时代,老人作为拥有丰富经验的先达而受到尊敬,而如今,他们却被视为需要照顾的麻烦,也就是社会的“负担”。换言之,从与必须比上一辈生活更好的“增长偏执”——进步史观中也含有类似内容——纠缠在一起的近代观点来看,高龄者不再是被敬奉的对象,而是必须被超越的存在。认为近代社会应该“克服”中世纪封建社会的近代主义思想本身也体现在这里。

从涨了工资第二天高高兴兴睡大觉的生活模式,变成涨了工资反而更加努力工作的模式,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当然,这个涉及群体心态的问题很难确定确切的年代。但是从重商主义的文献来看,虽然存在个体和地域的差异,大致而言其论调发生变化是在17世纪。

早期的重商主义者认为,为了经济的发展,低工资是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让劳动者生活困苦,饱尝艰辛,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工作,但如果给他们足以维持生计的工资,他们就不会再来工作了。而到了亚当·斯密的时代前后,人们开始认为工资越高,劳动者的工作意愿就越强。这种经济理论的变化,绝不是理论家们为了撰写小册子的自说自话,而是英国社会常态的反映,这就形成了收入增加会提供更多劳动的模式。

有研究现代英国经济思想史的学者指出:“18世纪中期,讨论经济问题的英国人都异口同声主张应该降低工资……他们认为大多数的劳动者都是无可救药的怠惰者,粮食价格抬高反而是件好事。”例如,借用政治算术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的话:“当谷物非常丰富的时候,贫民的劳动是比较昂贵的,导致雇主几乎完全无力雇佣他们。只是为了吃饭,或者不如说只是为了喝酒而劳动的人,就是会这么放肆。”(《政治算术》)

但是到18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18世纪60年代出版的《粮食价格高涨论》的作者纳撒尼尔·福斯特(Nathaniel Forster)认为,“贫民越贫困,就越勤劳”的学说是错误的。在英国东部的纺织工业重镇诺里奇,“由于一时间需求突然扩大而导致工资上涨的时候”,确实有人减少了工作时间,但是,由于工资突然上涨而失去劳动欲望的只是一部分懒汉,都是废屑一样无用的劳动者。他进一步指出:“真正勤奋的工人在因勤奋被赋予特别报偿的时候,不会就此放弃工作。……使人充满活力、积极工作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他品尝劳动的果实,这是具有普遍性的原则。”

从福斯特的观点可以看出,劳动者开始将工资上涨部分用于扩大消费的迹象当时已经出现,新经济理论也没有指责其“奢侈”,而是将其评价为需求的扩大。当然,由于对每个时代都有各种各样的观察,关于这一变化准确来说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大部分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学者都承认17世纪的情况与18世纪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近世的经济理论,无论哪门哪派最终都通往亚当·斯密的理论,虽然日本经济思想史学界那种把斯密当作怪物一样研究的倾向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但是从明确评价高工资及其带来的需求扩大效应这一点来说,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的确做出了具有终结性意义的定论。具体来说,斯密指出:“提高劳动报酬……能够增进人的勤奋。……如果产生一种认为自己的境遇有可能依靠劳动得到改善的舒适向往……就会鼓舞劳动者,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力量。”

针对这种劳动报酬越高越好的意见,起初也有很多人持否定看法,认为过高的工资会带来无止境的奢侈。但是很快,更多人开始倾向即使劳动者的高工资会带来奢侈行为,也意味着有效需求的扩大,继而带来经济增长的观点。

那么,这个分界线为什么会发生在17世纪呢?如前所述,17世纪前后出现了很多可供消费的物品,而且有了衣着光鲜就会被看成上流阶层的风气转换。这种变化意味着如果模仿上流社会就会受到惩罚的《禁奢法》的世界或者说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身份制度不再成立。在这种背景之下,不难想象劳动供给模式也会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