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的欧洲世界体系,收缩的中国

膨胀的欧洲世界体系,收缩的中国

欧洲,至少整个西欧都在以这样的形式推进大航海运动。近代世界体系像被蛊惑一样沉迷于“增长偏执”,不仅追求经济增长,还将地理上的扩张也定为目标。不过,地理上的扩张欲与经济上的“增长偏执”不同,蒙古人有过,罗马帝国或许也是如此,这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欧洲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发现了美洲,又来到了亚洲,这些都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近年来,以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惊人的经济发展为背景,主张亚洲经济史连续性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即使现状是这样,近代世界体系是由欧洲人主导建立起来的这一点是绝不能无视的。否定这些过去的话,就会变成奇怪的“亚洲事大思想”。

那么,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怎样认识现代亚洲经济非常活跃的客观事实呢?用被称为从属理论派的安德烈·弗兰克(Andre Frank)的话来说,就是“站在欧美经济发展的肩膀上,东亚的经济发展才得以实现”。进一步来讲,我认为当前亚洲兴起的经济发展正是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是西欧经济发展的延续。

也就是说,生产、财富和增长等概念最根本的部分,至今仍未脱离欧洲世界体系。所谓作为独立经济圈的苏联系统似乎也不过只是欧洲世界体系的一部分。现在的日本、中国和韩国也并非位于这个世界体系以外。就连我们关于生产、财富和增长的概念,也是从欧洲起源的东西。以欧洲为参照标准,中国经济才能谈得上正在发展,印度也是在同样意义上开始了经济发展。如果想从历史学的角度证明亚洲的独特性、自立性或亚洲经济的优越之处,首先必须说明现在的亚洲经济与以往的欧洲经济有着怎样的本质不同。而且这种说法起源于着眼亚洲繁荣的过去,如果就欧洲人到来之前的亚洲来说,我想这的确可能开创亚洲经济史的新时代,但是因为现在的亚洲经济正在发展便说近世亚洲经济就很厉害的论调,在逻辑上还是有待商榷,也不太符合历史学的学科精神。

以上是我关于欧洲近代世界体系的思考。那么,为什么欧洲要向外发展呢?虽然上一章已经有所谈及,但在这里我还想再谈一谈。

中国虽然有郑和的大规模远征,但是马上采取了海禁政策,日本也实行了锁国。为什么东亚收缩,而欧洲走了出来?这正是欧洲(近代)世界体系本身的特征。其关键在于欧洲没有在系统内进行彻底的政治统合,而是形成了经济分工体制。而且,作为其“中核”的西欧,出现了主权国家并列竞争的局面。

与此相对,所谓中华体系,是指中国成为压倒性的存在,中国的统治者历代都是“皇帝”。如前所述,在概念上,皇帝是世界的统治者,是自己所认知的世界范围内的统治者。这就是印加帝国自称皇帝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考虑,近世的俄罗斯也是如此,“沙皇”应如何翻译虽然是个困难的问题,但一般都将其认为是帝国,奥斯曼王朝也同样被视为帝国。除西欧之外,世界无不是帝国式大系统。

帝国体系是由皇帝即中央进行政治统治,独占武力,所以基本上内部不会发生竞争。但是,西欧主权国家并立,没有政治上控制它的绝对权力。神圣罗马帝国本来就没什么控制力,到了近世更是迅速衰弱下来。罗马教廷可能在某种层面上具有另一种力量,但到了近世就分裂了。这样一来,主权国家就形成了并立、竞争的局面。竞争的手段就是所谓重商主义,再依托经济力量,最终进行军事竞争。其中,以武器为代表的战争技术在西欧不断发展。中国发明的火药在中国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是在欧洲发展了起来,也与此有关。于是,带着先进武器的欧洲人开始进入亚洲。

关于世界体系确立的过程、世界体系的特质、近代世界为什么会变成欧洲的世界这些问题,我想大致都可以通过上述内容来说明。

过去在教科书之类的书籍中都会提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按照当时说法的“地理大发现”这“近代之初三大事件”。但是在这三者中,研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学者非常多,而以“地理大发现”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家以往却几乎没有,说明大家都没认识到这是一个应该严肃探讨的问题。

因此,当岩波书店打算出最初一版“世界历史讲座”时,我便接受了撰写这个问题的任务(2)。我可以简单地写出哥伦布是哪一年来到美洲的,但问题是,为什么欧洲进行了对外扩张,而亚洲没有走出这一步呢?换句话说,近代世界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华世界体系和莫卧儿的世界,而是成了“欧洲的世界”呢?当时我还没有掌握回答这个问题的方法,只能解释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达。而要再追问为什么资本主义会如此发达,我就无法回答了。而近代世界体系论以上文所述的方式为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

有些人非常讨厌沃勒斯坦和世界体系论,认为其过于牵强,我也并不喜欢这一理论。但是,随着世界体系论的出现,这个问题确实得到了回答。打个比方,如果有人问布罗代尔和沃勒斯坦有何不同,那区别就是布罗代尔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近代世界、近代世界为什么被欧洲所主宰等问题,能给出答案的大概也就是世界体系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