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算术带来的影响

政治算术带来的影响

只有数据表格能够被列出时,国民经济增长理论才会得到客观史实的支撑而成立。但这也将增长凸显为高于一切的最高命题,导致了今天的“增长偏执”。这样一来,也就催生了各国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的“竞争”观点。

此外,政治算术引发的另一个论点就是所谓的“配第法则”。根据该法则,比起重视第二产业的英国,更重视第三产业的荷兰的经济及福利水平更高。

实际上,此后英国在第二产业即制造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所以一般认为英国在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中胜出是就其第二产业变得异常强大这一点而言的。由此,无人不称英国为工业革命的故乡。但是,在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的四分之一时间里英国经济被认为是在衰退的,也就是说没有在“经济增长”的竞争中获胜。因此,出现了英国经济的本质不是工业的,其实是城市金融力量的“绅士资本主义”的观点。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围绕着英国经济是否衰退、衰退的原因是什么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本书的最后部分进行详细讨论。在这场论争的过程中,英国经济的本质是什么——是工业还是金融,是曼彻斯特式还是伦敦城式——成为了最大的争议点。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这些讨论的大前提都可以追溯到政治算术。


(1) 劳动供给曲线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表现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表现出劳动供给量随着工资上升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的特征。

(2) 本书中对“帝国”一词的使用,主要基于西方政治学关于“帝国”概念的中立性描述,即帝国是由若干国家或地区组成的等级权力体系,位于体系中心的国家为宗主国,其势力影响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则为附属国或附属地,帝国体系内的所有领土和人民均服从一个最高的统治者,通常是皇帝或君主。与马列主义理论中对近代“帝国主义”的指涉不同。

(3) 即禁刀令,指日本历史上没收武士以外的僧侣和平民所拥有武器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