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撤退——“国际存在”收缩的开始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英国撤出了苏伊士运河区。从苏伊士撤退是英国开始减少“国际存在”的象征。英国当时的想法是将维持中东秩序的责任让给美国。那么英国撤出后,美国为什么要承担这个“责任”呢?如果不考虑石油资源等问题应该是无法理解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无疑是一种以欧美列强的利益为前提的讨论。
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在此后的整个60年代中,非洲的英属殖民地一股脑地宣布独立,使曾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宗主权的英帝国只能缩在国内。其实,这种现象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便已有预兆。
最近,我在英国人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1851年,英国举办了一次大型博览会,后来被认为是世界博览会的开端。这次博览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物品,在伦敦的海德公园设立了一个巨大的全玻璃会场,将这次博览会作为英国向内外展示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实现“英治和平”的历史性事件。
作为1851年博览会纪念品出售的棉质印花手帕
一百年后的1951年,也就是二战结束后的第六年,为了纪念那次大型博览会举办一百周年,泰晤士河附近又举办了新的博览会。这个被命名为“英国节”(British Festival)的博览会与一百年前不同,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并不高。这是因为此次博览会与一百年前试图展示大英帝国实力的宗旨完全不同,是为了展示战后英国的精神风貌而举办的。这是一次从一开始就面向国内,旨在倡导英国人团结起来,向福利国家迈进的博览会。
从苏伊士、非洲撤出,与美国易位,乃至这一博览会的举办,这些客观事实都很容易被看作英帝国衰落的证据,看起来也没有太多异议的余地。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并不能作为衰退的标志。有一位出身于著名传记作家家族,名叫约翰·斯特雷奇(John Strachey)的工党理论家,在我的学生时代,旧书店里到处都是他的名著《帝国主义的末日》的译本。我想在日本看过这本书的人肯定不少。书中的主要观点是,英国虽然失去了帝国,但反而因此减轻了负担,恢复了元气。作者试图消除英国人中强烈残留的怀念从前大英帝国繁荣的怀旧情绪,即大英帝国衰落论,并表达了比起“国际存在”,更应该转向国内福利国家建设的立场。